祭祖之牲礼
步高楼前方的池漂
步高楼下厅
步高楼上厅
原步高楼石刻匾
功德堂
步高楼里的锣鼓乐班
步高楼重修芳名碑
远眺黄屋坝
黄文仁(斟酒者)关帝诞回乡拜谒
(海峡之声网江德能黄伟华通讯员吴辉龙)“步伐腾欢户户皆居仁里,高阳盛在人人共乐尧天。”——走进秀篆黄屋坝的步高楼,门前这副寓意深刻的嵌头联不禁令人耳目一新。从楼门、下厅直至上厅,不管是由前至后的进深,还是楼体本身的层次错落,步高楼所呈现出的台阶式建筑特色,都让人大有“步步进阶”之感。
“步高楼以前是一座方形的土楼。年,在洪灾中遭受重创,后来重修,才建成现在这种现代居民楼。”步高楼功德堂廿二代裔孙黄日富说,重修步高楼得到了台湾黄氏宗亲黄文仁先生的鼎力支持,“他当时捐了62万元,还帮忙设计。”
步高楼始建于清朝顺治戌子年(年),是由黄氏九世祖仰贤公创建的,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要追溯步高楼的肇基史事,还得从开基祖黄九公说起。
黄九公元朝时从永定北山迁徙至广东饶平百嵩村,后定居秀篆,因其派下有九子,故称“九子黄公”。黄九公传至第九世高唐黄大公,号仰贤,为人忠厚、事业心强,明崇祯年间举家移居至潮州揭阳县贵子寨居住,经营豆腐生意。
仰贤公的发妻吕氏妈是个贤内助,一生勤劳俭朴,后因积劳成疾,在揭阳亡故。故后几年,仰贤公经人介绍续弦潮州女翁氏。翁氏妈和吕氏妈一样任劳任怨,天天早晨都到人迹罕见的山腰挑泉水回家做豆腐。一日清早,翁氏妈到山里挑泉水,仰贤公在家等着做豆腐,妻子半天才回来。就问妻子,今天挑水为何迟迟才回?翁氏妈就讲出了一件奇事:“我早晨到泉头井边打水,突然来了一只白马,好像很渴,很快就被它喝了半桶水,另一桶再打水又被喝了半桶,我只好挑着一担半桶水回来。”仰贤公对玄学有所了解,一听便知其中奥妙,就交代妻子明天带上“饭帕”,同一时间去挑水,然后如何如何。第二天翁氏妈照仰贤公方法用“饭帕”披在马背上,然后紧跟在白马背后,走了不远白马消失了,“饭帕”落在地上,仰贤公拿来锄头从“饭帕”落处挖下去,瞬间挖出一个缸盖,掀开缸盖,居然是一大缸白银。
由于仰贤公多年兢兢业业、艰苦耐劳的创业打拼,不久便时来运转,生意蒸蒸日上,积得不少家业。仰贤公担心在外发迹后遭人嫉妒乃至暗算,为防意外决定举家迁回本籍——二都秀篆。回到秀篆后,仰贤公广置田租三千余石。终于在清朝顺治戌子年(年),选中了黄屋坝作为居住地,建了方形内楼一层,内楼设房共18间,取名“步高楼”。
步高楼在仰贤公长子济旭公黄壮手中继续扩建拓宽。至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年),润旭公、受谦公及十一世文瑞公等人主持,在上厅创立“功德堂”及祖龛,以八世近湖公立起,历代祖先镇守龙位。至此步高楼的基础设施全部完成。
年,秀篆洪灾,步高楼亦遭重创,渐渐荒颓不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步高楼迁台的后裔陆续回乡寻根祭祖,台湾宗亲黄文仁先生也多次回到祖籍地。年,当黄文仁先生再次回到秀篆祭祖扫墓时,展现在他眼前的是老楼的危墙残瓦,令人十分心酸,于是他决心重建步高楼。“文仁宗亲的开台先祖是步高楼‘功德堂’晚房十一世萃其公之孙妙怡公。妙怡公于乾隆年间到台湾发展。”黄日富说,在黄文仁先生的倡议下,两岸乡亲戮力同心,历时三年,终于使步高楼旧貌换新颜。
值得一提的是,步高楼至今仍世代沿袭供奉“关帝圣君”的传统,在步高楼下厅的三楼中厅,至今仍奉祀着一尊关帝神像,几乎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关帝圣君生日,黄文仁都会回乡祭祀膜拜。
年黄先生照例如期回来了,他还特地给步高楼乡亲带来了一份沉甸甸的“厚礼”——数百册的“黄氏家谱”。“这本家谱把步高楼繁衍出去的海峡两岸裔孙各支派的来龙去脉写得比较全面具体。”黄日富说,家谱充分印证了两岸黄氏渊源。一座步高楼,沧桑数百年,见证了两岸黄氏裔孙血浓于水的亲情。
海峡之声“闽台走亲乡镇行”秀篆专访系列臺灣導報:閩臺走親鄉鎮行——詔安秀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