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最正规 http://www.xftobacco.com/m/
前言
年3月14日夜晚,卫立煌一行人终于登上了回国的船只。在这之前,这位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已经在香港居住了五年。他时刻眷怀祖国,如今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马上就可以看到经过翻天覆地变化的新中国了!
卫立煌和韩权华
周恩来派人劝卫立煌回国,韩权华提出两个顾虑
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的家中。
周恩来说:“最近香港来人说,卫俊如(卫立煌)将军准备就台湾问题在香港发表公开声明。”
邓颖超说:“这是好事啊!”
周恩来说:“只是这样一来,俊如将军的生命会有危险。”
邓颖超关切地问:“那怎么办呢?”
周恩来:“我看俊如将军现在回到大陆是时候了。只怕卫夫人不同意。”
邓颖超略思索一下说:“没关系,咱们找韩权华的六姐来商议此事,你看如何?”
周恩来听后表示同意,随后让韩权华的侄女韩德庄给卫立煌写信。信中讲:“姨父曾在太原结识的朋友叫她写信,请姨父和姨母回来。”
卫立煌见到此信,非常高兴,他知道韩德庄信中讲的老朋友就是周恩来,他知道是周恩来叫他回祖国。回想起年忻口战役前后,他在太原和周恩来的几次接触,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长期以来,周总理的音容笑貌,他记得非常清楚,报纸上时常发表有关周总理的报告和消息,他总是要细读一番,从中吸取一些新的知识。现在周总理请他回去,那再好也没有了。
周恩来
根据周总理的指示,香港中共人员来做韩权华的工作,他们问韩权华“有顾虑吗?”
韩权华非常坦率地说:“有。我觉得我们已经成为无所作为的人了,不如流落香港,了此残生。”
来人反问为什么会这么想?新中国是欢迎你们回去的。
韩权华说:“我们现在的地位,无论对于哪一方面说来都不好。对于台湾来说,是撤职查办在逃的犯人,对于大陆来说,是没有归案的战犯。”
卫立煌则充满信心地说:“不要紧,革命不分先后,这些都会改变的。”
韩权华接着又说:“在生活上我也有顾虑,在大陆上是不劳动者不得食,人人劳动,我一直有病,我怕到了那里劳动不了。”
来人说:“卫夫人,现在大陆上的人都把劳动当作光荣的事情,各尽其力,共同来建造新社会,但是也要看各人的不同的情形分配不同的工作。像你这样的情形,可以酌情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对于疾病我们是会照顾,医院是有保障的,不像在香港看病要花很多钱。”
卫立煌听至此处激昂地说:“我愿意用我的余年报效国家,我要革命,别的什么也不想。”
韩权华
卫立煌和共产党交往多年,他的很多老朋友如朱德、周恩来都是共产党,他知道共产党的政策处处为人民着想,合情合理,不会有这样的或那样的难题,香港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所持有那些顾虑,他是没有的。
卫立煌返回大陆之事决定了之后,接下来就研究如何越过国民党特务的监视,如何应付旅途中的突发事件。由于许多国民党特务都认识卫立煌,由香港坐火车经过广九铁路回来目标太大,太危险了,容易出毛病的。只有坐船到澳门,由澳门乘坐汽车到广州的办法比较稳妥。最后选择了经由澳门这一条路线。
路线确定之后,一切都在严守秘密的情况下进行。来洽谈的同志告诉韩权华,东西尽量少带,以免引人注意,什么用品国内都有。随行者只带一些生活用品,汽车司机在香港有眷属,将他留在香港。
卫立煌在香港居住五年,他时刻眷怀祖国,今天由香港乘船到澳门,踏上归国的航程,重见南海上的波涛,珠江外的风云,更觉得另有一番风釆。回想他自己早年第一次乘海轮由上海到广州,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离今天正好整整四十个年头。今天自己再次回到广州参加革命,卫立煌百感交集。一想起了四十年来,中国经过翻天覆地的变化,任人欺凌的旧中国变成一个强大的新中国。四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一瞬间,但对个人来讲是多么漫长的一段。想起自己这四十年来的曲折经历,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年3月15日,卫立煌从澳门乘车奔向广州,像游子回归母亲怀抱,他满怀着对前途的憧憬,奔向新的生活。
卫立煌
卫立煌回国,毛泽东提出国共第三次合作
年9月29日晨,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卫立煌突然接到周恩来总理发出的国庆宴会请帖。这是卫立煌归国后第一次参加国庆大典活动,十分兴奋,他对各项安排赞不绝口。10月1日清晨,卫立煌应邀赴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国庆观礼,欢庆新中国第六个生日。
卫立煌回国后,党和政府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他先后担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并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常务委员,他积极参政议政讨论国家军政建设问题,到南北各地视察访问。受到重视和信任,他的积极性更高了。
在《人民画报》年9月号上,卫立煌发表了《回到祖国大陆之后》这一篇文章,对于他回到北京初期的心情和生活,写得很清楚。这一期《人民画报》上还刊登了毛主席和卫立煌在宴会上的大幅照片,卫立煌视察工厂的照片,在家中接见旧部的照片,以及他在家与夫人、儿子、儿媳一起消遣的照片。
年4月25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题为《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该文第七个问题,讲的是党和非党的关系,在这一节中,毛泽东同志阐述了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理论。
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写道:
“……我们有意识地留下民主党派,让他们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对他们采取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一切善意地向我们提意见的民主人士,我们都要团结。像卫立煌、翁文灏这样的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我们应当继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卫立煌在这样一个光辉的文件中这么被提出,可以不朽矣!
当有关同志把毛主席这段话转告给卫立煌后,卫立煌认为这是对他的极大信任。于是,他更加努力地工作。
年4月中旬,卫立煌受中央领导委托,前往德胜门外第二监狱看望在押的被俘蒋军高级将领王耀武、廖耀湘、黄维、杜聿明、康泽、宋希濂、罗历戎、范汉杰、陈金城、杨仲明、郑庭笈、王凌云、袁宏逵、汤尧等。卫立煌亲眼看到政府对在押的战犯改造之重视,他很感动。特别是看到当年的同事杜聿明,在蒋介石手下时,曾多次要求去美国治病蒋都不同意,现在是战犯了,政府却派人把他的病根给治好了。黄维有病,共打了六百多针,战犯管理所知道范汉杰牙齿不好,就特意给他单做软饭软菜,凡此一切,卫立煌均感到欣慰。
卫立煌低头吃饭
同年五月,卫立煌率一个代表团去内蒙古自治区参观,当他来到锡林格勒盟温吐尔庙大草原,置身于马群之间,他兴奋得如同一个孩子。他看见马群中一匹白马,神态俊美,不禁连声称赞,并骑在马上试了一阵,又显出了军人的本色。回到北京后,卫立煌应中国少年报之约写了《富饶美丽的内蒙古草原》,并应中国通讯社之约,向海外发表了七篇文稿:《内蒙首府呼和浩特》、《访问白音框盖牧业合作社》、《包头的工业》、《包头的工人疗养院及其他》、《大同煤矿》、《大同云岗石窟和其他古迹》、《在张家口的长城上》,盛赞祖国建设的可喜成就。
年下半年,全国政协举办一个社会主义学院。这个学院的目的,在于帮助各党各派和各方面人士提高认识,接受新的知识,改造世界观,共向进步。卫立煌当场表示赞成,并叙说自己对于学习革命理论的渴望,接着第一个报名进社会主义学院学习。
当时的社会主义学院,设有三门课程,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中国革命史。一时参加者有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省市政协副主席和政府部门的负责人一百六十多人,他们绝大多数都在五十岁以上,有的美髯齐胸,鬓发斑白;有的视力不足,戴着花镜;有的耳力不好,戴着助听器。而这批老学子求学态度孜孜不倦胜过少年。其中有黄炎培、章伯钧、李德全、黄琪翔、翁文灏、郑洞国等等知名人士。黄炎培老先生时已七十九岁高龄,选学一门哲学,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大的年纪还到这里来学习时,他的回答只有六个字:“我要追求真理。”
卫立煌选修了《政治经济学》,有课的时候就来到社会主义学院听课,平时则在家中自学看书。
卫立煌手拿茶杯
年4月16日晚,北京饭店二楼的宴会大厅里灯火辉煌,我国政府正举行欢迎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的盛大宴会。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刘少奇委员长、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参加了。宴会进行中,伏罗希洛夫主席同毛主席等一起绕着会场和中外人士敬酒,会场上洋溢着友好热烈的气氛。
当伏罗洛夫走到卫立煌跟前时,周恩来总理作了介绍。伏罗希洛夫笑容可掬地说道:“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我们就是无敌的。”周总理说:“国共两党过去已经合作了两次。”这时,毛主席接着说:“我们还准备第三次合作。”
这是毛主席首次提到“第三次合作”一语。当晚,新华社向全世界发了电讯。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刊出“毛主席说: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大字标题。顷刻间,第三次国共合作成了海内外同胞的中心议题。
那天宴会以后,卫立煌受到许多友人的称羡,记者也趋前探问适才毛主席说“国共第三次合作”一语时的情景。据卫立煌先生的儿子卫道然回忆,当晚卫立煌回到家中,在客厅中踱起方步,浮想联翩,久无睡意。他讲:“台湾必将归回祖国,中国必定统一,炎黄子孙必在全世界和平繁荣中作出巨大贡献。国共之间过去已两次合作,现在毛主席又说第三次合作,因此可以肯定,祖国统一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矣。祖国大陆与台湾虽然隔着海峡,但隔不住人们的思想,人们的觉悟也决不会因隔着海峡就停滞不变。”他很有信心地说:“我坚信历史是公正的,只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多大的误解都会消除。”
毛泽东
卫立煌生病,朱德贴心看望
年春,卫立煌时感身体不适,经医院确诊为糖尿病并有高血压。卫立煌这时仍在社会主义学院学习,社会活动也很繁忙,主治医生再三劝他注意健康,控制饮食,但卫立煌认为自己身体底子好,未把医生的话放在心上。
7月,卫立煌整理资料为在海外出版的著名杂志《正论》撰写庆国庆的文稿。9月30日该文发表,题目是《团结一致,积极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卫立煌在这篇文章中列举大量事实,说明社会主义祖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想到远在台湾的老朋友、老同事,卫立煌还写道:“我为着祖国的统一,为着人民的幸福,为着老朋友的友谊,都不能不向他们掬诚劝告……共产党是宽宏大量不念旧恶的,共产党对于一切表示爱国的人都本着‘爱国一家’的原则,采取既往不咎的态度。任何起义人员,只要他真诚悔改,愿为人民服务,国家都一视同仁,并给以适当的安排与照顾。”
他希望对岸的那些老朋友、老同学和一切有血性、有民族气节的蒋军官兵,在这关键时刻,都能辨明是非,分清敌我,审慎考虑自己的前途,顺从人民的愿望……促成和平解放台湾大计,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卫立煌和毛泽东
年5月1日,卫立煌怀着兴奋的心情去天安门观礼台,参加一年一度的国际劳动节庆祝活动。回家后心情舒畅,但觉身体不适。经医生初步诊断为糖尿病并发心脏病。因病势来得猛急,医院抢救。
卫立煌住院后,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陈毅、傅作义、张奚若、邵力子等,先后前来看望。医院婉拒,也还是要来看望,这都使他得到很大安慰和鼓励。
9月5日至8日,毛主席召集第十五次最高国务会议,卫立煌因病未能出席。通过家人读报给他听,他得知周总理在六日就台湾海峡地区形势发表声明,立即让家人代笔致函周总理表示他的态度和心情。信中表示,凡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愿意尽力去做。
朱德委员长也一再去探望病中的卫立煌。后来因病情严重,卫立煌已说不出话了,朱德委员长紧紧握着卫立煌的手说:“俊如,忻口战役那么难的日子你都挺过来了,这次你也一定能战胜疾病的。”
卫立煌点点头,感动地流出了两行热泪。朱德拿起毛巾轻轻地为他擦着眼泪:“俊如,卫将军,我们一同努力,再团结起来,一定能胜利的,我相信。快点好起来!”
朱德
年的冬季,卫立煌的老病没好,又染了肺炎,在他弥留之际,朱德委员长再一次去探望他。
朱德总是默默地坐在卫立煌的床前,望着这位老友,不忍离去。此时,他的脑海仿佛是银幕,一下子把自己拉回去几十年,他想到自己第一次和卫立煌见面的场景,想到卫立煌坚决抗日,逐渐向共产党靠拢,走向正途,想到自己和卫立煌多年的友谊,卫立煌为新中国做出的贡献……可如今,这位老朋友却只能躺在病床上。朱德的心情十分不好受。
年1月17日,卫立煌在北京医治无效逝世,终年六十四岁。
同一天,新华社发表了有关卫立煌逝世的消息,同时发表了卫立煌先生的治丧委员会名单,他们是:周恩来、朱德、刘伯承、贺龙、陈毅、叶剑英、聂荣臻、彭真、李维汉、何香凝、沈钧儒等。
据说在海峡的对岸,台湾岛报纸上也发表了一条卫立煌逝世的消息,只说卫立煌在某月某日在“北平”逝世,未加任何评语。
卫立煌
卫立煌走了,他作为一个爱国军人,为当时还在徘徊歧途的台湾国民党军政人员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他的灵前摆着他的老友朱德元帅敬献的花圈。如此结局可谓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