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引导大家读好书,卫真阅读工作室为大家静心挑选了经济管理、人文历史、社会科学等7个方面本书,并汇编成册《开卷有益》。我们将陆续把这本册子中推荐的好书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在读书中发现自我、重塑自我。
五、社会科学
1、《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作者:高尚全 主编,成思危 等著。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以探讨、宣讲中国改革红利问题为主题,约请了成思危、厉以宁、吴敬琏、林毅夫、高尚全、周小川、陈锡文、周瑞金、张卓元、樊纲、汪玉凯、熊澄宇、杨伟民、常修泽、郑新立、贾康、宋晓梧、迟福林、彭森等19位顶级专家学者就如何通过重点领域的改革来释放改革红利这个主题谈设想、提建议,与读者一起共话改革。专家学者的探讨从十八大后改革整体走势入手,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生态文明机制的改革发展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对国有企业、金融体制、财税体制、收入分配体制、城镇化与“三农”问题等与中国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领域的改革给出了中肯建议和意见。《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集合专家学者深厚的智识为决策层提供改革建言,以深入浅出的叙述为广大干部群众凝聚改革共识提供一份生动的参考文本,是直击中国改革焦点和前途的箴言集合。
2、《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作者:万维钢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用一万小时培养天才?用心理学反成功学?用大数据预测未来?用实验刺探真相……让大脑翻墙,跳出隐藏在常识中的思维陷阱大量你经常接触的知识,挑战你万万没想到的认知神经。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书,本书作者万维钢,笔名同人于野,“学而时嘻之”博主。博文介绍为“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喜欢科学和政治,以理性思维见长。
全书以理性思维取胜,作者糅合了大量的前沿新知,得出了自己的批判性认识。它是反不靠谱的常识性的思维惯性,是反常识的;它是反听着无害但喝起来有毒的心灵鸡汤,是反成功学的;它要用“科研的格调”来理解和认识世界,你需要有靠谱的判断力。全书的内核是用理性的思维理解世界。
作者常用有趣的实验、数据来解读感性的事物,其理工科思维涉及行为经济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物理等许多学科,以前沿的科学视角解读生活,为人们提供了认知的新方法。读完本书相当于精读了十几本经过筛选、再创作及通俗化处理的巨著,不仅有趣还十分有营养。
3、《:腾冲之围》作者:余戈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年8月,三联书店出版了《:松山战役笔记》,今年出版《:腾冲之围》,这两本书都以微观的视角,尽力还原滇西战史。这两本书的作者余戈,目前正在准备有关龙陵会战的写作,最终可将滇西战史形成相对完整的三部曲。本书是作者滇西三部曲中继《:松山战役笔记》的后续之作,是一部关于我国抗日战争史上难得的取得全胜的攻坚战的微观战史。全书以海峡两岸和日本、美国的各种战斗详报、地方史志、新闻通讯、战地电文、“三亲者”回忆等材料为基础,相互参证,详加辨析,以逐日甚至逐小时的密度,生动描画出和平时代的人们无法想象的艰辛、繁难、曲折、残酷的战争图景,读者藉此可以了解“八年抗战”短短四字中所包蕴的一切,重新理解“艰苦卓绝”的血肉意义,明白无数前辈付出了怎样“轻易”而伟大的牺牲,才为中国“搏得”大国地位奠定基础。本书获得“中国好书”荣誉。
4、《甲午殇思》作者:刘声东张铁柱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纪念甲午战争周年之际,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参考消息报社联合策划“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专栏,邀请28位将校级军事名家分别从学术、制度建设、战略战术、文化等多种角度,从不同角度反思甲午战争的教训与启示,这些论述对我们重温历史,以及当代国家建设与国防军队建设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本书将报纸刊发的27篇字删节版文章恢复成万字的完整版,新增3篇,并进行了严格的审定与修正,辅之以珍贵历史和文物图片。书中既有长期从事军事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有军队的中高级领导干部,还有基层部队的一线指挥员,其研究领域各不相同,反思重点也较为多样——宏观处从国家制度到军队建设,从文化力对比到海防思路分析;微观处从战略设置到战术执行,从国际法运用对比到谍报战后果,不仅让人开卷即有收获,同时对我国的国家建设和军队建设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本书有助于读者详细了解整场战争的背景,客观思考战争胜负的原因,及其对当时及眼下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5、《文明之光》作者:吴军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文明之光》系列入选由中宣部出版局领导、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选的“中国好书”。作者以人文与科技、经济结合的视角,选取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或事件:大航海,文艺复兴,古代罗马,美第奇家族,瓷器,牛顿,爱迪生,航天飞机,原子能,绘画、音乐,计算机时代......,透过有趣易懂的故事式的讲解,揭示人类文明不断解决问题、曲折前行的辉煌历程,以及平凡人等对社会进步的巨大贡献。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既能够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体会到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多样性。正是这种贯穿始终的科学态度,让这本书给人启发的同时也令人信服。《文明之光》系列大致按照从地球诞生到近现代的顺序讲述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各个阶段,每个章节相对独立,全景式地展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多样性。看完这个系列,读者朋友可以体会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虽然不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但人类总是会有办法解决它们,我们要成为一个“理性乐观派”;其次是能够认识到普通人对文明发展的贡献,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贡献者。
6、《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作者:孙机出版社:中华书局
书中线图为孙先生亲手绘制,很多内容都经孙先生起例发凡,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对入门者更是浅显易懂。本书获得“中国好书”荣誉。
本书可谓旁征博引,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如果说《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是一部关于古代物质文化的“断代史”,那么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一部“通史”,内容虽则简要,意义却不容低估。治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并非易事,对研究者的学术素养要求很高。孙机先生在这一领域能取得杰出的成就,绝非偶然。他熟习中国古代的各类文物,历史文献功底深厚,具有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在研究过程中能够将实物资料和文献记载有机结合起来,熟练运用“二重证据”法以探索历史之真相,其著作已成为一种学术研究的典范。
7、《建筑的意境》作者:萧默 出版社:中华书局
《建筑的意境》是建筑史家萧默关于中西建筑史的学术随笔,文章短小,浅显易懂,可读性强。作者把中西建筑置于思想文化的背景下解读,清晰地展现出了各种风格的建筑所呈现出的独特气质。让读者深入了解中西建筑大到宫殿小到民居的形态和制式所含藏着的文化内涵。书稿通过文化解读建筑,为中西建筑的每一种造型每一个细节都找到了文化的脚注。同时还比较了中式建筑和西方建筑大相径庭的审美意趣,揭示出了中西方在思想文化上的差异。本书获得“中国好书”荣誉。
本书是建筑史家萧默关于中西建筑史的学术随笔,文章短小,浅显易懂,可读性强。作者把中西建筑置于思想文化的背景下解读,清晰地展现出了各种风格的建筑所呈现出的独特气质。让读者深入了解中西建筑大到宫殿小到民居的形态和制式所含藏着的文化内涵。本书通过文化解读建筑,为中西建筑的每一种造型每一个细节都找到了文化的脚注。同时还比较了中式建筑和西方建筑大相径庭的审美意趣,揭示出了中西方在思想文化上的差异。
8、《她们知道我来过: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作者:张大诺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本书作者张大诺,曾任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编辑、记者,现为北京志愿者联合会理事、志愿者培训导师。获得“北京十大志愿者”、北京“最美慈善义工十大榜样人物”“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先进个人”“首都公益慈善优秀个人”“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全国十佳生命关怀志愿者”等公益荣誉称号。
她们是世上最无助的一群人,八十岁以上、身体极度衰老,许多人脑萎缩老年痴呆,甚至没有记忆和理性,最重要的是,她们没有未来,她们似乎就是等待死亡的人。但她们是有生命的,有生命,就该留下痕迹。一个人,在生命的尽头还能表现出一些东西,就是精华。这些精华,她们自己无法留下,就替她们留下吧。这些高龄老人,是世上的宝贝。因为她们就是我们自己,她们就是在替我们生活,让我们看到活生生的自己的将来。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让她们幸福的方法,以后就会有人以这些方法让我们获得幸福。
9、《科学外史》作者:江晓原 著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科学外史》系作者江晓原为法国著名科学杂志《新发现》之中文版所撰写的专栏文章结集。作者从历史上种种趣事入手,揭示科学之前世今生,将科学从人们盲目迷信和崇拜的神坛上请下来,还其应有面目。行文之中,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诸外部因素之关联及互动;作者又喜用学术眼光分析逸闻趣事,常有标新立异之论点及表达初看似乎离经叛道,细察则仍言之成理。而对于唯科学主义之弊端及谬误,作者 史蒂芬·霍金浮光掠影般讲述了自己从战后的伦敦的男孩成长为国际学术巨星的岁月。这部附有大量罕见照片的,简明的、风趣的、坦诚的自传让读者了解在过去著作中难得一见的霍金:被同学起绰号为爱因斯坦的好追根究底的小学生;曾经和同事为特别黑洞存在打赌的开玩笑者;在物理学和宇宙学世界搏取立足之地的年轻的丈夫和父亲。以特有的谦逊和幽默的文笔,霍金倾谈他21岁时被诊断出ALS病后面临的挑战。追踪他的思想家的生涯,他解释早夭的前景如何迫使他取得一个又一个智慧的突破,还论及他的杰作——20世纪标志性著作之一的《时间简史》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