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93352.html郑启五先生是位不折不扣的茶痴,他为茶叶而疯狂痴迷,他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饕客,他愿意为美食而行走,无论走到那里,他就尝到那里,品尽世间好茶,吃尽人间美食。郑启五先生把行走与吃、喝结合起来,做到了行万里路吃千种美食,品百杯名茶,甘愿做个为吃、喝受苦受累的人。我与郑启五先生只见过一面,却神交已久。我们通过文字和书籍的叙述,我们相互之间比较了解对方,我们在生活上主张真我,在写作中表现本真、率真,用真实的感受去写作,那堆积起来的文字,如涓涓流水,汇聚各自的心头。我与郑启五先生神交,源于他的美食类文稿和几部茶书。二0一二年,我出版了《一本书吃遍中国》和《食全酒美》两部饮食文化随笔集,在微博上认识了一位北京的出版人,他叫陈赋,年龄与我相仿,有着共同的爱好,在多次交流中,他签了我两部书稿,一部生活随笔集《浮生物语》,一部美食随笔集《一箪食,一瓢饮,四方味好》。我曾在多家出版社从事过多年图书策划编辑工作,对图书的出版、策划总结过一些经验,撰写成文章在报刊上发表,赢得过一些声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与陈赋先生常在网上相遇,我们才有时间闲聊几句,交流出版经验。两人熟了,我答应担任陈赋先生策划的“下午茶”书系的图书推广工作,为其寻找书评作者和书稿作者。二0一三年六月,“下午茶”书系第一辑十种新书出版,陈赋先生给我寄来《把盏话茶》、《杯酒慰风尘》、《文字是药做的》、《绿豆与美人霁》、《木瓜玩》、《流动的书斋》等六种图书,我边组织书评人为这些新书撰写书评,边阅读陈赋先生寄来的新书,当读到郑启五先生的《把盏话茶》时,我就为他的喝茶事迹着迷,并逐步去了解他。郑启五先生的父亲郑道传先生是湖南衡阳人,母亲陈兆璋女士是福州人,两人曾为厦门大学教授。一九五二年,郑启五先生出生在厦门,从小品尝闽菜。他曾数次随父亲回衡阳探访亲友,品尝衡阳的菜肴和小吃。郑启五先生现在任职厦门大学人口研究所,为研究生导师,福建省人口学会副会长,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首任中方院长,可以说走遍华夏大地和土耳其,品味了中华美食和土耳其的美食,在心理形成很好的中西饮食的对比,更加喜欢中餐。郑启五先生对茶叶和美食都有极其狂热的兴趣和爱好,他每到一地出差、旅游,都要寻找当地的名茶和美食,品尝当地的好茶、好酒、好菜、名优小吃。几十年的游历和漫游,郑启五先生走遍了全国所有省会城市,只有青海西宁没有去过。我知道郑启五先生对茶叶的疯狂和痴迷之后,我叫他茶痴,知道他对美食的执着,我叫他饕客,其实郑启五先生是茶痴与饕客的结合体,并非两面性,而是完全合一,吃饭时品茶,品茶时不忘美食。我了解郑启五先生的爱茶行为之后,我开始心潮澎拜,久久难于平静。我从小在梅山腹地的新化农村生活了十九年,过着日日饮茶的逍遥生活,体味茶水的甜美和甘醇。我的祖辈是茶农,祖上有茶园上千亩,每年到采茶季节,祖父要请三四十位妇女到茶园采茶。我五六岁起,随母亲参与劳动,大部分时间在茶园活动。那宽广的茶园,分为一片一片地坐落在林地中,被树木所包围。采茶季节,地里已经种了黄豆和花生等农作物。我跟随母亲和两位姐姐走进我家的茶园,帮助母亲采茶。采茶时必须注意脚下不能踩到已种的农作物,再伸手攀采茶芽。茶叶是我们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母亲很器重它,我们在谷雨、清明前后要加紧采摘新芽,一般采两轮,这样可以多给家里挣些钱。清明前后,周末放学回家,我们背着背篓在茶园里采茶,直到天黑才回家。我稍有一点知识之后,就想做一个雅士,学会品茶,我买了一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中国名茶》,读完了解全国各地的知名茶叶二十余种。我写美食散文后,又写了几十篇茶叶类的美食文章,编入美食随笔集《食全酒美》。有的时候,我为了寻找好的茶叶,不远千里去寻找,参与过二0一三年的跨省找茶,在湖南、四川、重庆、湖北四省的边界找茶。我还收藏了不少名茶,我对茶叶的痴迷和狂热,有人叫我茶狂。二0一三年九月,我从网上获息郑启五先生的《红月亮——一个孔子学院院长的汉教传奇》列为“六角坊”书系,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十一月十八日,郑启五先生在厦门大摩“纸的时代”书店主办了主题沙龙和新书签售会。我读了郑启五先生发布的博文,转发到我的博客。十二月二十四日,《海峡导报》的“学堂周刊”对郑启五先生的《红月亮》进行了介绍和报道,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我渴望得到此书。二0一三年底,郑启五先生的《茶言茶语》再次列入“下午茶”书系第二辑,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我虽然没有得到新书,却更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adaobaoa.com/hxdbys/17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