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从文化中走来
张雄艺术网(文/胡莹)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与传统笔墨文化一样,讲究“色”、“香”、“味”、“觉”一应俱全,故自古以来有不少文化名家也是地道的美食家、十足的“吃货”。他们从生活中追寻生活的乐趣、品味文化的内涵、探求人生的哲学,让生活充满了品味,艺术享受了人生。例如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著有《菜羹赋》、《老箕赋》等文,都属美食文化中的精品。他是出了名的美食家,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等虽未必他亲手所创,却是至今名扬天下。张大千也是出了名的做菜高手,人称“厨艺更在丹青上,口重好麻辣醇香”,他讲究食材要鲜活,从不吃过夜蔬菜。难怪其画也是“鲜活”淋漓,讲究笔墨、色彩、气韵。著名的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更是学者型烹坛圣手、美食元老了,他会玩儿更会吃,他玩吃,如玩清淡的花鸟,厚味的明代家具般,精深钻研文化的精神尤为令人钦佩。正是这些厚重的人文积淀造与涵养浓郁的生活美学让中华民族博大精神的璀璨文化大放异彩。
活动现场
放眼欣欣向荣的新时代,如何让中国五千年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光大?如何在讲究时效的餐饮时代,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放慢步伐,回归美食文化的精神熏陶与心灵滋养?如何让民族的艺术、心灵的美学、文化的涵养真正交融于普通民众的生活,让传统美德在美食的享用中自然升华?年11月,由海峡导报《收藏》专刊、百里鲜餐厅、昇龙斋联合发起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请书法家集体为闽菜定菜名”活动。中书协、省书协、市书协会员以及来自台湾书坛的刘堆来、曾锦溪、谢荣仁、洪英士、叶水湖、罗钟、颜群生、苏梦飞、叶曼林、蔡魁、蔡溪源、曹原彰、陈和杰、陈继志、陈力杰、陈美祥、陈秀英、陈月满、戴文典、杜江洪、郭英晓、何文强、洪国瑶、黄文杰、黄有端、黄振辉、黄祖宁、江汉华、孔祥菊、蓝连章、李庆山、林振喜、刘颖、吕俊瑶、汪莹、王丽华、王培军、王增嘉、许文聪、许元英、杨景卫、杨明喻、杨再强、曾庆明、曾正清、张志、郑伯铭、郑大阵、周克骍、朱金榜、庄杰等五十多位书法家参加了此次活动。每位艺术家以两种字体书写了“鲜”字,在活动现场构筑了别具艺术特色的“百鲜墙”。在活动现场,书法家、艺术家、文艺界专家还拿着已有的闽菜菜单反复琢磨,别出心裁地将原来的闽菜菜名搞出了许多新花样,让书法文化与美食文化沉浸在无限生活情趣中,其乐融融。与此同时书法家写春联也十分接地气,为本次活动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酱的味道,墨的厚重
张雄艺术网现场采访到了一些参加此次活动的艺术家、负责人,他们兴致极高,给予“百里鲜”举办的这场文化美食盛宴高度赞赏与评价:
张雄艺术网采访江汉华
江汉华:这是老叶发动书画家参与的活动,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弘扬国粹,在厦门应大力提倡,愿书法文化在企业中、老百姓生活中得以传承。
张雄艺术网采访苏梦辉
苏梦辉:百里鲜做的这个活动非常好!搭建起企业与文化之间的桥梁,无论是对企业深入文化领域,还是文化参与到企业中,都意义重大!
张雄艺术网采访王丽华
王丽华:通过书法与美食文化对接的活动,多提倡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广大市民加入到热爱书法的活动中区去。百里鲜办得不错!
张雄艺术网采访洪国瑶
洪国瑶:50位书法家欢聚在一起,在百里鲜写“鲜”字,是很好的文化交流活动。大家在一起相互切磋书法技艺,对促进书法学习有很大帮助,同时提升了“百里鲜”的文化氛围,还为迎接春节写春联,寄望明年更美满!
张雄艺术网采访吕俊瑶
吕俊瑶:我参加过很多的活动,这样一场酒店的商家老板将文化元素带入饮食中,是非常有创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十分接地气。
张雄艺术网采访许元英
许元英:厦门的书画家齐聚百里鲜,每人写两个“鲜”字,集中体现了厦门艺术家的个人艺术风格,增加了“百里鲜”的文化氛围,让消费者不但体验到美食味道鲜美,还体会到厚重的文化,艺术家们为厦门老百姓做好事,写春联也为春节活动拉开了序幕。
张雄艺术网采访何碧华
百里鲜负责人何碧华:我们做餐饮企业期望与文化对接,餐饮就是文化。中国文化的传承是指国家留下来的宝贵的东西代代相传。艺术是一种传承,书、画、食也是一种传承。将传承的文化做更多的结合是这个活动的初衷。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碰撞,擦出我们想要的火花。虽然此次餐饮美食与书法字画的结合活动,不求达到深情的效果,但是让书法家知道美食也是有文化、美食家知道书家历年的功夫是需要沉淀的,就是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
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主要注重口感“酱”的味道,字讲究“墨”的味道。在厦门有两个出名的酱油厂:古龙和海天,它们所生产的酱都是厦门人很喜欢的。厦门的酱油水很有名,用它煮虾、煮各种海鲜,传承的是一种味道:渔民在船上艰苦的环境中,感受海洋美食和酱的香气这样的味道!
酱的味道,墨的厚重,吃在厦门,感受文化!让古老而地道的中国传统美食文化,在中华大地上重放光彩,滋养韵味厚重的时代精神。
来源:张雄艺术网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