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陕西人当年叙乡情
一位资深媒体人士的当年采访记忆
(本文照片均为石炎岭先生拍摄提供)
“习先生”见“马先生”,小酌几杯,叙叙乡情吧。
年11月7日下午,海峡两岸的两只巨手,穿越66年的风雨沧桑,紧紧地握在一起!历史将铭记此时此刻!
“习马会”之前,坊间早已充满期待。在习近平的家乡陕西省,人们都在津津乐道:马英九的祖先也是陕西人!
没错,马英九首次向世人公开宣称其“祖先的祖先是陕西人”时,笔者本人就在现场。
年2月,时任《各界导报》副总编辑的本人策划组织了西安市新闻工作者代表团赴台参访。2月15日,农历未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经老朋友台湾大学法学教授刘文超先生热心安排,时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台北市市长马英九,晚7时在台北市中正广场右侧的国家音乐厅会客室会见了我们参访团一行。因马市长当晚要主持台北元宵灯会,会见时间约定20分钟左右。
晚6时许,我们一行九人(团内2人因故未出席)来到会客室。两人坐一个茶几,上摆香茗、点心,供大家品尝,每人另有一个内装折叠灯笼的大信封,信封上有台北市政府赠送字样。
6时30分,马英九先生来到会客室,同每个人握手寒暄,相互交换名片。几天前,团员名单已报送马市长,上面有每人的职务及我为每个人撰写的30个字左右的简介。马市长不愧是政治人物,对人的名字和主要事略,有惊人的记忆力。马英九接过著名杂文作家商子雍的名片,瞄了一眼便说:“商先生,一看您的名片,我就想起《论语》中的那些人物。”商子雍答道:“马市长说得对,子路、子夏、子贡、子禽,还有子雍。”言毕,两人皆笑。见到雷西萍律师,马英九说,“咱俩可是同行啊,我当过十年的执业律师。”他看着集团彭红英女士递过的名片说:“彭女士以前搞医务工作,现在做媒体。”亲切的话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一席人欢声笑语。
马英九先生致辞,热烈欢迎陕西老乡来访。
谈笑风生马英九(本文插图均为石炎岭摄影)
接着,马英九致辞,他说:“很抱歉,昨天才从媒体上(《中国时报》刊登我们一行赴台参访的报道)知道各位来台湾参访。陕西同胞我是一定要见的,我祖先的祖先就是陕西扶风郡人。”大家顿时有些惊奇。商子雍问:“马市长,您的籍贯不是湖南衡阳吗?”马英九回答:“我是汉代马援将军的后代。明朝末年闹白莲教的时候,扶风马家军中的一支辗转到了湖南衡阳。所以,追根溯源,我的确是陕西扶风人。”接下来,团长王长安致答辞,介绍陕西西安近况,并邀请马市长方便时到西安看看。马英九含笑点头。马英九问道:“昭陵离西安有多远?”我回答:“不太远,有5、60公里吧。”我问道:“您是怎么知道昭陵的?”马英九说:“我在美国留学时,去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参观,看到西安昭陵六骏中的两匹石刻,非常精美。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很向往到昭陵看一看”。马英九还谈到他担任蒋经国秘书时,就任台湾陆委会第一任主任时,主持制定年开放两岸探亲政策的情景。
马英九先生身后为石炎岭
石炎岭先生向陕西老乡马英九先生介绍家乡风土人情。
王长安团长向马英九赠送了团旗和一盒古钱币。马英九滿面笑容,和大家随意交谈。相逢话到投机处,时间就过的特别快。这时工作人员进来通报:“马市长,陈水扁、呂秀莲(当时的台湾正、副领导人)已经到了,请您主持放灯仪式”。我提议拍照合影。合影后各位团员又要同马市长分别照像,马英九一一答应。没来及交換名片的团员,又忙着与马英九交換名片。拿着五0五集团总裁来辉武向马赠送的元气袋和药物护膝,马英九说:“早晨我跑步时,一定把您的护膝戴上。”华商报社总编辑张富汉递上名片时,马英九说:“看了简介,报纸发行量那么大,不容易呀!”接过我的名片,他端祥片刻说:“你主办过大陆首次台湾邮票展览,不简单。”工作人员的再次提醒,马英九才同大家依依惜别。这时我看手表,时针指向7时5分。华灯初放,我们一行步入中正广场,广场上人山人海,灯光璀璨。在马英九主持下,一盏盏天灯腾空而起,蔚为壮观。世事常有有趣之处!
当年的习哥风华正茂。
多年前机缘巧合,本人还曾当面与习近平聊过陕西,感受到他浓郁的故乡情结。年6月,作为《陕西政协报》的记者,本人随陕西省政协考察团赴福建学习考察时,受到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的热情款待,并在宴会上与习书记有短暂交谈。考察团的团长是时任中共中央委员、省政协副主席董继昌同志,团员中有省政协常委、办公厅领导,省内十个地市各有一人参加。其中既有省部级、厅局级领导,也有科处级和干事级干部。据负责安排接待的同志讲,习书记知道陕西老乡来福州考察,一定要尽地主之谊,指示邀请来者全部出席。
这张照片绝对私密,见了陕西老乡,习大大也禁不住举杯豪饮,真性情中人也。
6月5日晚上六时,宴会开始,习书记致辞:“欢迎各位来到福州。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大家今天吃好喝好!”直率实在的言语,消除了彼此的膜生感,大家都活跃起来。祝酒干杯,吃过几道佳肴,习书记又逐一向考察团十七个成员敬酒。利用这个机会,我与习书记聊了几句,他三句话不离陕西。他说他从年至年,在陕北待了七年,年到了福建。当年插队地方的老乡和他感情很好,常有人来福州,他说:“我和老乡们还常有往来。”我说:“您在陕北山沟里待了七年,时间太长,真是委屈你了。”习书记说,“人哪,吃些苦有好处!”说到家乡富平,习书记说:“富平其实并不富,我老家的亲戚里没有一家有电视机的,日子过得比较苦啊。”我说:“谢谢习书记的款待。说句没出息的话,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吃这么好吃的海鲜。”习书记笑着说:“这的海鲜至少很新鲜。不过我还是最爱吃咱陕西的羊肉泡馍、肉夹馍。只要到西安,就要吃羊肉泡,就是一天三顿吃,都行!”说到这里,他又说:“羊肉泡要自己掰馍,人家掰好,就没了韵味。”真诚的话语,深深地感动了我,感觉习书记很可爱,激动之下我提出一个请求:“习书记给你拍一张喝酒的照片,行吗?”他爽快地说,行啊!时隔多年,当年的美食早已忘记了味道,但是习书记的宴会,仍然使人感到温馨!。还有一事令人难忘:我们看到习书记的秘书是一位残疾人,可不是一般的小儿麻痹,而是严重的腿残。二十四年过去了,每念于此,就情不自禁地把这件事讲述给大家,我说,习近平可是六百万人口大都市的一把手啊,秘书竟然是残疾人,陕西人厚道啊!
与习大大合影,后排右起第一人为石炎岭先生。
我对两位领导人的第一印象:习、马两位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极富人情味和乡土情怀。两人均出身于官宦名门之家,家风醇厚,家长科子极严。两人都清正廉明,不贪不腐,无绯闻,极富民望,百姓有口皆碑,深得群众之信任与爱戴,因而都是安邦理政的栋樑之才,都具备政治领袖的人格魅力。由这样的人来安邦理政,实乃万民之福祉也!两人性格气质上,习书记青少年时,命运多舛,历尽坎坷磨难,长期在基层工作,可称“留土派”,他质朴厚道,大气豪爽,具平民情结,系念百姓疾苦,有古侠士之风;马市长,“留洋派”,他宅心仁厚,儒雅平和,礼节周全,有谦谦君子之风釆。
当年石炎岭先生的采访笔记。
作者介绍:石炎岭,资深媒体人士,曾与本人在同一媒体共事10余年,80年代以来曾任各界导报(原陕西政协报)副总编辑,陕西省政协宣传处处长,曾连续17年参加全国两会,采访过众多新闻人物,见证并亲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史的各个重要时刻和重大事件,著述颇丰。近期担任大型历史文献记录片《横山起义》的总策划人,这又是两位陕西富平人(习仲勋,胡景铎)在解放战争期间谱写的改写西北乃至全国战局的英雄传奇故事(本人也祖籍富平,少年时代故乡老年人即口口相传这一传奇)。石炎岭先生分别于24年前有幸采访过习近平总书记,12年前又采访了马英九先生及,以下文章是他的回忆文字及华商报记者对其的专访。
附华商报记者对石炎岭先生的专访(载11月8日华商报3版)
习、马“两位陕西人”当年述说乡情(有图)
“习、马会”之前,坊间对两人会面早已充满期待,有关两人会面的种种细节网友也有种种猜测,其中说的最多的是,作为“两位陕西人”见面后会如何述说乡情。原陕西省政协文化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石炎岭当年做记者时,有幸采访到习、马两人,并都谈及了作为陕西人的乡情。11月6日,华商报记者见到了石炎岭先生,并看到他当年的采访笔记及照片,他向记者回忆了当年采访习、马两人的细节。年6月5日,作为各界导报的记者,石炎岭随陕西省政协祖国统一、外事委员会赴福建考察学习,并受到时任福州市市委书记习近平的接见,也使得石炎岭有机会采访到习近平。石炎岭回忆,当时的采访就是从乡情开始。说到家乡富平县,习近平说,富平并不富,说他在家乡的亲戚中那时还没有一个有电视机的。因为刚吃完饭,石炎岭当时就说到,福州这边的菜很好吃,习近平接着说:“我还是最爱吃咱陕西的羊肉泡馍和肉夹馍,只要到西安就要吃羊肉泡馍。”还说,一天让他吃三顿羊肉泡馍也不烦,自己手掰的才有味。采访马英九是年2月15日,时任《各界导报》副总编的石炎岭策划组织了一个新闻工作者代表团赴台采风。时任国民党副主席、台北市市长的马英九在台北中正广场音乐厅的一间会客室里接见了代表团一行。当天正是农历正月十五,会见时,马英九送代表团每位成员一只大信封,里面是两只纸叠的灯笼。会见一开始,马英九就说起自己是“陕西人”。“他当时说,我祖先的祖先是陕西扶风郡人,汉代的伏波将军马援是我的远祖。”石炎岭回忆,马英九还问起昭陵距离西安有多远,听到说不远,马英九说有机会到西安一定要去看一看。“我就问他怎么知道昭陵,马英九说当年他在美国留学时去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参观,看到陈列的昭陵六骏中的两座石马雕像,非常精美。他说从那以后自己就一直很向往到昭陵看一看。”“两位陕西人都给人平实、亲和的感觉,我作为陕西人也感到很自豪。”石炎岭说,当年采访的笔记以及与习、马两人的合影他都珍藏着,作为对自己记者职业生涯的纪念,也作为对两位领导人格魅力的永久记忆。华商报记者张小刚
艺界网,艺术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