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价格蹿升牵动市场神经承压之下,浙

北京中科忽悠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61225/5154116.html

年春天,各行各业逐步恢复常态,经济呈现起色。然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声音一直未停——一季度,铁矿石、煤炭、天然橡胶、钢材等多种原材料价格蹿升,牵动着市场神经。

受此影响,不少企业都面临着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如何破局?不仅需要面对危机的沉着与定力,也考验着他们以变应变的聪明和智慧。

原材料价格的不确定,让企业接新订单变得犹豫。

01“原材料价格蹿升如此之快,这样的态势近年来少有。”涨声一片

“紧急通知!紧急通知!紧急通知!顶了半个月,我投降了!”4月底,为中山市基信锁芯有限公司做浙江地区代理的翁亚峰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宣告产品调价的消息,附图是一份企业产品价格调整通知——

“由于近期原材料铜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公司产品供应成本高,为确保产品正常生产运作,公司决定对市场现销的锁芯产品在原价基础上调。具体如下:基信J及K36锁芯上调3元/把,基信K26及御前侍卫锁芯上调2元/把。”

在阿峰记忆中,原材料价格蹿升如此之快,这样的态势近年来少有。

就铜价而言,年,年初为4.9万元/吨,至年末,涨至5.8万元/吨,年涨幅达18.2%。今年1至3月,铜价又飙升至6.5万元/吨,季涨幅达12.49%。

“去年初,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智利等国家矿产供应收紧,我们较早走出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实际需求萎缩并不大,导致供需错配。在供需失衡基本面下,叠加大量资金流入期货市场,铜价随之‘水涨船高’。”翁亚峰分析道。

和翁亚峰一样,经营装修公司的老林也感受到了今年这波原材料的猛烈涨势。

“一季度,我接到了十几次涨价通知,除了一些塑料产品,铝材、电线、水泥等全部涨价。”他说。

以铝材为例。去年3月,铝材期货价格是每吨元左右,目前铝材价格已经上涨到每吨近元,涨幅接近58%,2月份至今,涨幅更加明显。

“原料价格以前好像没有这么涨过,不止一个品类,是大部分品类都在涨,而且以10%、20%的幅度涨。”老林透露,考虑到原料价格上涨向消费端传导需要时间,加上未来价格的不确定性,自己都不敢轻易签订新订单。

一个事实是,今年以来,国内大宗商品价格普遍呈现震荡上涨状态,能源、金属、化工品基本都出现两位数的涨幅。

其中,纯碱、螺纹钢、玻璃、铜、燃料油、铝等产品涨幅在16%到20%之间,纸浆、聚氯乙烯(PVC)、原油、热轧板涨幅超过20%。

02“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并没有太多节省原材料的空间,材料成本增加最直接的反馈就是进一步压缩利润。”企业承压

是什么导致了此轮原材料价格上涨?有分析认为,需求拉动是关键。今年以来,国内外需求强劲恢复,企业原材料需求显著增长。同时,价格刚性、CPI持续增长向原材料领域传导等也是影响因素。

无论成因如何,涨价使得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影响接单,给制造业企业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翁亚峰表示,五金制造业经过近几年的调整洗牌后,利润空间不大,价格比较透明,平时注意控制各项成本能拿到一定合理的利润。

一般来说,产品价格主要根据原材料价格制定,涨价幅度在5%到10%都能尽量自我消化,但现在部分原材料涨价幅度达10%到20%,导致成本承受能力已经到了边缘。

这段时间,从事塑料制品生产的王大龙心里也充满了焦虑。

在他的厂区,不时有大货车前来提货,看上去生意不错,但心中苦楚只有他自己知道——本来是薄利多销、走量的生意,现在连薄利都难以保证。

“我们的产品售价元/吨,原材料成本占元/吨,其他房租人工水电运营这些成本占元/吨,材料从去年底到现在涨了接近20%,压力很大。”王大龙称。

面对一天一变的原料价格,企业入货更加谨慎。“价格太高,会把利润都挤压掉,工厂的现金流压力也会变大。现在主要是用库存的原料,近期都能满足生产需求。”他说。

实际上,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并没有太多节省原材料的空间,材料成本增加最直接的反馈就是进一步压缩利润。由于原材料成本价格变化有很大不确定性,企业对于接新订单也变得更加犹豫。

“考虑到工业品价格上涨对需求的抑制作用,还可能导致企业存货增加,这些因素会使近期内企业现有产能不能充分运转,有些企业甚至会暂停原有的扩大生产计划。”有业内人士表示。

4月3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4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及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情况。

数据显示,与经济持续恢复向上的阶段性特点比照,4月份PMI指数下降明显,经济回升力度有所减弱,特别是新订单指数降幅较大,市场需求恢复力度不足。

考虑到生产和需求同步,需求出现减弱迹象时,生产也会出现回落。在生产和需求边际走弱时,企业对后续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同样在下滑。

03“想方设法挖掘内部潜力,尽可能实现成本节约。”能做的事

原材料价格“蹿升”,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直接影响。跟随调价,成为不少企业无奈的选择。

“对我们来说,产品调价是一件非常谨慎的事,因为一旦提价,整个市场都会受到不小的影响。”翁亚峰说。

然而,艰难地“扛”了好几个月后,基信终究还是敌不过这一波猛烈的涨价冲击,发布了产品调价通知。

调价,同样不是一个普适的应对举措。

陈金林是杭州一家电子零部件生产企业的负责人,他透露,跟随调价的想法能否实现,取决于企业对产品价格的掌控能力,有些客户没办法接受调高后的新报价,且价格调整只是短期措施,长期来看,在下一轮涨价潮来临之前,企业还需要有所准备。

面对情况更为复杂的海外市场,调整价格则更为敏感。“海外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比较高,加上疫情导致收入降低,对中国产品更要求物美价廉。”他说。

如何化解此轮原材料上涨的压力?陈金林采用的方式是,想方设法挖掘内部潜力,尽可能实现成本节约,探索推进产品升级,以深加工和高价值化来应对困境。

同样在深挖潜力上下功夫的,还有王大龙。

“我们尽可能做到原材料涨价与产品涨价不同步,尽量给市场让利一部分。另外,新产品设计更注重性价比,以降低原材料的成本占比。在其他环节,也会尽量想办法降低成本,比如增加自动化设备,通过机器换人降低人工成本等。”他称。

考虑到价格波动因素,企业还提前布局,与供应商锁定材料价格,通过备料以及策略合作等办法减少成本压力。“大家都想知道,这波涨价究竟什么时候是个头?”王大龙说。

4月底,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目前情况看,在经济恢复大势下,供给质量、能力都在逐步改善,需求仍然处于恢复过程中。总体而言,国内上游产品的价格不具备长期上涨基础。

涨势回调,这对于王大龙们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首席记者夏燕/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adaobaoa.com/hxdbls/162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