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中小企合作拓展刻不容緩

▲台商“創二代”的“兩岸搭橋術”。“創二代”的孟憲霆在兩岸金橋(福建)就業訓練機構裏。

▲4月15日,在甘肅國際會展中心,參展台商擺放展台上的玻璃工藝製品。當日,由甘肅省貿促會和台灣貿易中心共同主辦的年甘肅(蘭州)台灣名品博覽會在甘肅國際會展中心開幕,共有家台灣廠商、多名台商參會,展出各類產品1萬多件。此外,隴台經貿合作推介會、商機媒合洽談會也同期舉行。

兩岸中小企業在經營上均都面對着不同層次、不同方向的壓力與挑戰,若能在既有優勢互補下,透過不斷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則將可以促進兩岸中小企業加速升級轉型。然而,由於兩岸政治體制的不同,加上經濟型態之差異,所以在合作拓展市場上必須有創新之模式,才能促進兩岸經濟持續發展。

兩岸中小企發展各異

眾所周知,台灣地狹人稠、資源有限,卻能在極短期內,成為各國所欽羨的“經濟成長奇蹟”,甚至被稱譽為落後地區產業發展“學習典範”。儘管許多學者專家或相關研究文獻指出,台灣經濟高度成長與產業快速發展原因,乃是接受年代歐美先進國家所推動的“現代化理論(ModernizationTheory)”,誘發台灣經濟朝向自由化、資本主義化方向,選擇最適當成長模式,以及援引年代之後所盛行的“依賴化理論(DependenceTheory)”,促進台灣產業在先進工業國家體系國際產業分工策略下,利用比較利益所架構之發展模式。

然而,不能忽略的是,此一期間台灣數以萬計中小企業秉持積極、冒險的創業精神,採取彈性、靈活之經營策略,透過各種不同合作模式接軌跨國企業,以夥伴的關係擔任其代工加工生產活動,並且從合作過程中不斷學習累積經驗,進而建立頗緊密的合作網絡,是其中重要的關鍵因素之一。

儘管台灣中小企業有如此亮麗的表現,但是在其成長發展過程中,其實不斷面對每一階段來自內、外在經營環境變化所帶來之衝擊。這些包括:自年代中期起,受到工資報酬上揚、土地價格狂飆、基層勞工嚴重不足、環保意識抬頭、幣值大幅升值等因素影響,導致台灣中小企業因生產要素成本大幅提高,而逐漸喪失既有比較優勢。年代之後,則是來自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新興工業國家以低廉的生產要素成本優勢條件參與競爭,使得台灣許多以勞力密集為主的傳統產業中小企業為求生存被迫外移。邁入21世紀,尤其加入WTO之後,配合市場的大幅開放,以及因應國際區域經濟體系之陸續形成,加上在資訊科技進步的洗禮與知識經濟潮流之衝擊下,不僅改變既有傳統產銷經營模式,而且更進一步帶動企業進行全球結盟活動,在在均對台灣中小企業生存發展造成頗大影響。

中國大陸中小企業發展方面,年改革開放之後,實施“包產到戶”政策,讓其以鄉鎮企業為主的中小企業得以發展。

中國大陸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之後,隨着經濟的高度成長與產業之快速發展,大幅提高國際市場地位,尤其從年至年15年期間,不僅國內生產毛額總量成長四倍以上,超“德”越“日”,全球居次,而且進、出口貿易總量更是快速成長,一舉趕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家。但是,過去中國大陸所憑藉的低廉土地、便宜工資、充沛勞工、低估幣值與忽略環保等所架構的競爭基礎,近年因內、外部因素急劇變化而逐漸喪失,使得其被迫必須即時進行重新調整政策。此一不利環境之下,使得甫邁入起飛時期的中小企業帶來頗嚴苛之挑戰。

換句話說,目前中國大陸中小企業在經營上所面對的困境,與台灣中小企業在年代中期之後所歷經之經營環境,其實頗為類似。這些危機在年全球金融風暴之同時,終於敲醒中國大陸領導高層,開始調整長期以來以國有企業為主導促進經濟成長所進行的企業發展政策,轉為積極協助中小企業,特別是扶植小微企業的創業發展,以達到建立全面小康社會之願景。

兩岸經濟密不可分

回顧以往,中國大陸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憑藉生產要素成本的低廉及政策之優惠誘因,自年代中期起吸引許多台商,特別是傳統產業的中小企業利用此一機會前往投資,充分發揮其成本優勢,持續在跨國企業國際專業分工策略連結下,採取台灣接單、出口中國大陸中間材或半成品,以及中國大陸製造、出口歐美國家最終產品模式,參與全球市場佈局。不過,近年以來,隨着國際經濟景氣持續低迷,導致跨國企業需求不太穩定,加上中國大陸生產要素成本的提高,以及騰籠換鳥產業升級轉型政策之推動,這些不利因素在衝擊台灣中小企業市場開拓空間。

攜手合作進軍全球市場

在此同時,由於兩岸經濟歷經30餘年發展已成為密不可分的夥伴關係;尤其年6月,兩岸擺脫政治與軍事糾葛,更進一步完成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CooperationFrameworkAgreement,ECFA)”,可以說是兩岸建立經濟互動往來正常化的新紀元及推動產業交流合作制度化之里程碑。其中,於ECFA第6條中,將加強中小企業合作,列入未來兩岸推動合作的事項之一。因此,年8月兩岸經合會第6次例會之中,特別針對兩岸中小企業相關政策進行交流,達到初步共識。

很顯然地,此一機會提供台灣中小企業透過兩岸ECFA,加強與中國大陸中小企業之合作,尤其可以利用中國大陸經濟崛起逐漸轉型為世界市場之平台,憑藉長期以來所累積的生產技術,加強產品設計能力,同時融入中華文化特殊品味,以更進一步提高產品之附加價值。此一策略模式,未來將有助於海峽兩岸中小企業,從之前在跨國企業專業分工體系下擔任代工加工生產的型態,轉型為合作建立具有華人特色之品牌。

台灣中小企業在市場經濟制度下,歷經戰後60餘年洗禮,業已邁入成熟階段,比較甫起飛階段的中國大陸中小企業而言,仍存在着較具有競爭優勢之地位。不過,由於在市場拓展上,除必須掌握敏銳的全球市場動向與豐富之國際行銷知識外,同時需要存在規模的市場與雄厚之資金,所以未來可以透過台灣中小企業長期以來所建立的市場拓展與產品形象經驗,以及利用中國大陸中小企業所擁有的市場規模優勢與資金雄厚條件,促進兩岸中小企業合作,藉由優勢互補,在進行升級轉型壯大發展的同時,攜手共同進軍全球市場,使得兩岸中小企業真正獲致互利互惠。

由此可見,目前兩岸中小企業在經營上均都面對着不同層次、不同方向的壓力與挑戰,若能在既有優勢互補下,透過不斷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則將可以促進兩岸中小企業加速升級轉型。然而,由於兩岸政治體制的不同,加上經濟型態之差異,所以在合作拓展市場上必須有創新之模式。

提出兩個合作思維

先就未來兩岸中小企業合作拓展市場思維方面,我們認為可以依據市場對象類別不同,採取區域差異定位,包括:

其一,採取“陸皮台骨”合作思維,共同拓展中國大陸市場。

依據中國大陸正推動的“十三五”規劃方向顯示,為能降低經濟成長對出口貿易的依賴,以及緩和外匯累積過高對幣值升值之壓力,未來五年將採取擴大內需消費,以及縮小城鄉差異作為改善產業結構的政策工具,同時以服務業發展取代製造業作為未來促進中國經濟持續成長之新引擎與新動能。亦即中國大陸頗龐大潛在的內需消費市場,可以提供兩岸中小企業合作共同拓展市場機會。不過,由於中國大陸土地幅員極廣,各地民眾消費水平落差頗大,加上其交易習慣迥異,風俗民情不同,在市場佈局上稍有不慎,極有可能血本無歸。因此,兩岸中小企業可以透過中國大陸中小企業在市場人脈與行銷通路上所擁有的資源,以及利用台灣中小企業在企業管理與經營規劃上所累積的經驗,作為兩岸中小企業合作基礎,共同佈局中國大陸市場。

其二,透過“台皮陸骨”合作思維,共同拓展國際市場。

雖目前兩岸許多產品在全球市場上佔有一定比重,但遺憾的是,由於兩岸在推動產業發展過程中,均是憑藉低廉生產成本比較優勢擔任跨國企業代工加工,取得微薄利潤,忽略透過創意設計規劃建立國際品牌,增加附加價值,所以迄今尚未自創一項產品擠進全球前10大國際品牌,往往導致因國際市場需求變化而受到影響。是故,兩岸中小企業可以從建立供應鍊結或價值鍊結的角度切入,透過台灣中小企業所累積的生產技術、設計創意、管理能力等經驗,以及在全球市場上已建立的品質信譽,形成“軟”實力,同時利用中國大陸中小企業所擁有的生產要素、資金支援等條件,以及與全球許多國家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已日益增加的跨國商業網絡,構築“硬”實力,共同合作建立具有華人特色國際品牌,進而共同佈局全球市場。

採因地制宜合作方法

至於未來兩岸中小企業合作拓展市場策略方面,我們認為可以依據產業類別不同,採取因地制宜做法,包括:

其一,在製造業方面,建議採取:整合企業垂直供應鏈產品定位建立合作共同拓展中國大陸市場、依據企業水準價值鏈技術定位建立合作共同拓展中國大陸市場、透過參與跨國企業生產與行銷體系專業分工合作共同拓展全球市場、採取併購在地品牌重塑新產品品牌或新服務模式共同拓展全球市場等策略。

其二,在服務業方面,建議採取:依據地區消費特性不同進行合作共同拓展中國大陸地方市場、透過生產服務資源互補進行合作共同拓展中國大陸市場、配合區域需求合作設置海外發貨倉庫共同拓展區域市場、連結資訊科技合作建立電商平台共同拓展全球市場等策略。

坦然言之,隨着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生效實施,在優勢互補下,將會提供兩岸中小企業許多合作機會,達到互利;同時,也會因競爭激烈,而帶來更大挑戰。展望未來,期待兩岸中小企業能夠更進一步深化互動往來,進而攜手共同構築一個跨越時空、橫渡兩岸交流合作網絡,讓其成為促進兩岸經濟持續增長不可或缺的一環,以及協助社會更加安定之力量。

戴肇洋

??台灣省商業會顧問、現代財經基金會顧問。日本關西大學經濟學博士修畢。歷任台灣競爭力論壇學會國際經濟組召集人,中華勞動與就業關係協會顧問,台灣綜合研究院副所長、所長,台灣綜合研究院財經諮詢委員會委員暨執行秘書,台灣經濟研究院組長,日本關西大學經濟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員等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adaobaoa.com/bbzz/156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