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海峡导报官方 个别福建人在上海骗取巨额贷款后无力偿还,银行完全可以一边通过法律途径向这些人追债,一边借助现有的征信系统,将这些人打入“黑名单”,让其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付出沉重代价。
可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是,上海市相关银行竟把少数福建人的“罪过”,记在所有福建人头上,实行封杀。说得客气点,像是一种情绪宣泄;说得不客气,这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地域歧视。银行如此任性而为,不仅损害了普通福建人的权利,甚至也影响了福建人的声誉,令人愤怒。
个别人犯错,就让同一个省的跟着倒霉,这样的极端现象竟发生在当今法制社会,而且主导者竟是整天嚷着要尊重客户、诚信经营的银行,可见客户权利、市场规律在某些人眼里,根本分文不值。只要他们高兴,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们很担心,如果听之任之,那么将有一天,霸气的银行业会不会对不同身高、不同体重、不同性别的人实施惩罚,把他们拒绝在申请贷款的大门之外?
因此,上海相关银行应立即取消“拒给福建人贷款”这一潜规则,并诚恳地向福建人民道歉!(作者:吴应海)
自己腐败,拿福建人当替罪羊?
骗贷有市场原因,有不法分子蓄意图谋,但主要还是银行把关不严,甚至可能有腐败因素。
早在年7月,《经济观察报》曾报道:一家银行的苏州分行行长说,“以个人为单位的联保模式贷款,通常只能贷万以下”。但据了解,在上海,一些福建周宁人可以用联保模式贷出万元。
善用银行的钱,“这是钢贸行业公开的秘密”。而作为敏于市场风吹草动的商业银行来讲,在大规模受骗面前装“傻白甜”,说得通吗?
有一些贷款因为贷款方使用各种手段,通过关系,打通各道关节,才顺利地获得银行贷款。这些损失更应该从抓好内部管理,强化制度,堵住漏洞入手,才不至于重蹈覆辙。可现在采取的这种不给福建人放贷的办法,不仅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更是因噎废食。
不把自身的管理抓好,却把坏账的罪过栽在福建人的头上,不仅不公平,更是对成千上万的福建人莫大的侮辱,也让那些为大上海经济建设、城市发展出力流汗的福建人痛心疾首。
必须指出,这些银行“头痛医脚”的做法后面,有可能是在回避内部的腐败问题,让福建人当替罪羊以转移相关问责的视线。(作者:老癸邓海建)
有本事就说“不要福建人存款”
拒绝贷款算什么本事,这些银行有本事就明示“不要福建人存款”。
笔者这样的口吻是“店大欺客”的银行给逼的!这样的“潜规则”,实在不痛击不足以平“闽”冤。
自身渎职甚至染墨放出“不良贷款”,板子打在福建人身上,真比窦娥还冤!美国“次贷危机”,只听说有银行破产倒闭,没听说哪家银行不向美国人放贷,责任在谁自在人心、更在法规。
其次,此“福建人”是彼“福建人”吗?退一万步说,那是做生意的老板,这是要买房的房奴,是一省人,不是一家人。上海出个贪污犯,不能不让全上海的人考公务员吧?
生活在上海的福建人是“新上海人”,他们是上海的建设者、奉献者,同时也是往这些银行存款的客户。这般不分道理地“排外”,伤害了福建人的同时,也令其他神往上海的外地人望而生畏。
上海已是国际化大都市,就别做有违“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城市精神和“公正、包容、诚信、责任”价值取向的事了。(作者:成彪)
监管部门去哪了?
这逻辑恐怕只有垄断的银行才会莫名其妙产生,而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对这样据说存在多年的潜规则,监管部门干预了吗?
出现“坏账”要分析原因,要总结经验,而不是将责任都推给别人甚至迁怒一省之人。难道上海那些银行就没有福建人?以后如果哪个省出现同类事件,银行是否也要如此对待?
这种有违公平的做法早该摒弃,可仅靠银行“自我改正”恐怕很难,所以我们就更加感到纳闷:监管部门哪去了?(作者:前溪)
要通过法律让银行道歉
这样赤裸裸地歧视福建人,实在有损国际大都市应有的形象,这些银行不但给它们总行丢脸,也给大上海丢脸。
而作为福建人,对这样的歧视该如何看待?笔者想起年,深圳警方因悬挂“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引发舆论不满,并遭到两位河南籍律师的起诉,最终以深圳警方公开道歉收场。
因此我们不妨也诉诸法律,直到上海那些银行道歉为止。(作者:王志顺)
对此,广大导报官微读者也有话说——
上海那些银行这样做,
实在是太过份了,
请把这条内容发给上海的朋友看,
他们是不是该给福建人道个歉?!
海峡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