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武雄年生于福建平和,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师从吴其生、陈秀卿、苗培红。年进中国书协培训中心行草书高研班学习。现为中国书协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协主席团成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现任北京墨韵兰亭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作品入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福建省第三届书法篆刻展、第三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首届“锺繇奖”全国书法展、第二届“赵孟頫奖”全国书法展;获首届海峡两岸书画精品大展金奖,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年度教学成果展优秀作品奖。
《集王圣教序》临习浅谈
学习书法,历来绕不开“二王”。而临习行书的,常常会提到唐《集王圣教序》。这篇序文是唐太宗为了表彰玄奘法师远涉西域,求取大乘佛法,翻译经、律、论三藏要籍而作,又由太子李治(高宗)撰记。这样一篇由皇帝与太子为之亲制的序记,对当时的佛教徒来说,是最有权威的“护法”,当然要物色最有代表性的书家来书写,并勒石以传。除了褚遂良及王行满写本以外,沙门怀仁遂有集摹王书之作。此碑从贞观廿二年()太宗作序到高宗咸亨三年方完成,期间经历了廿四个年头。可见当时怀仁集成此碑,真是谨慎做事,煞费苦心。所以前人有“铢积寸累,累年方就”“逸少剧迹,咸萃其中”之说。此碑体势一贯,宛如羲之复生,许多字看上去都似曾相识,十分眼熟。如整字取自《兰亭序》的就有:“知”“趣”“或”“群”“然”“林”等数十字;此外也有取自《奉橘帖》《孔侍中帖》等。如果把这些字与唐摹墨本相比,可谓形神俱得,足见其对原作的忠实程度。
唐太宗称王羲之的书法,“点曳之工,裁成之妙”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我们知道,一件艺术品的水平越高,理解与欣赏也就越不容易,想学习它,也就应该一步步地循序渐进。《集王圣教序》的可贵,就在它基本上保持了王书的特有风格。王书点画骨力劲健,起落转侧,如断金切玉,乾净明丽;结体则似欹反正,若断还连,疏处不觉空阔,密处间不容光。写行书而有极深的楷书功夫,故端严平实,又具备娴熟的草书笔势,因此虽工不板,动而能静。总之,王字之好在于平和简静,遒丽天成。点画精到,结构多变,没有习气而自成面目。但正因为它面目不以习气而成,因此,临习者就不易掌握它的规律。
河南马建中是个写《圣教》一路的高手,笔者曾几次请教过他,怎样写好《圣教》。通过近几年的学习,现谈谈一点临习感受。《集王圣教》镌刻虽精,但毕竟还不能和王字等量齐观,因为它经过勾摹镌刻,运笔的细微之处不无走失,使学者增加了许多困难。加上当时由于资料所限,因此重复的字就少变化,有些偏旁拼合和上下字之间的呼应映带,由于拘于原迹,笔势不够联贯吻合。个别地方还误用了别字(如以“股”字作“般”字,以“包”字作“色”字)。为了补救这些钒陷,临学者最好同时参看一些晋唐以来双钩的墨本和唐宋人学习王字有成就者的真迹,如: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奉橘三帖》《丧乱帖》《孔侍中帖》《神龙兰亭》《定武兰亭》,王珣《伯远帖》、欧阳询《卜商帖》、孙过庭《书谱》等。这些帖有的是唐人的王书的勾摹本,有的则是书法上的“右军嫡嗣”,如:王珣的《伯远帖》,孙过庭《书谱》等……怀素晚年亦学羲之,杨凝式《韭花帖》,李建中《土母帖》则是学欧阳询而用内擫笔法的名作。也是王羲之的一脉所传。我们如从这些书迹中去体味领悟右军使毫行墨的要妙,就比较容易升堂入室。这里顺便提一下所谓内擫及其用笔。前人谓右军用笔内擫,内擫用笔沉着谨严,收敛之意多,放纵之意少。谓内擫者盖指其用笔意趣而言。以前大家把内擫称之为方笔,是因方笔这个名词盛行于魏碑提倡之后。虽然它只说明了点画的外在形貌,但方圆笔之称比较形象,习者容易理解。内擫用笔要求方而有立体感,所以运笔应取涩势,不能一抹平拖,务使点画骨力挺拔,刚劲不挠。写的时候要凝神静虑,专心一致地使毫摄墨,不令溢出画外。注意侧锋铺毫,按多于提,令笔心在点画中行,这样行笔就显得谨严含蓄。
至于结构,由于笔者楷书基础较差,不敢多言,一己浅见,恳请诸多前辈们不吝赐教。
《集王圣教序》局部
临摹作品
创作作品
欢迎订阅《书法导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adaobaoa.com/bbzz/15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