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垣断壁陈元光之行台

一边是饱经风霜的残垣断壁,一边是生机勃勃的菜苗;一边是历史,静止着的,一边是现在,生长着的。走进漳浦县佛昙镇轧内村古兵营,你能感受到关于历史、关于生命的强烈对比。

千年之前,朝廷在此驻兵,戍守海疆的士兵在此操练,抵抗入侵的敌寇;千年之后,这里只剩下楼墙,被海风侵蚀得沧桑无比。

现状:古兵营历经千年仍气势恢宏

从漳州市区驱车近一个小时,导报记者来到了漳浦县佛昙镇轧内村,在狮子山东麓,一座古兵营遗址屹立在山林间。

整座古兵营遗址占地面积达到十亩,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残存的楼墙,高约6米,千百年的海风吹拂,墙体已经被侵蚀得凹凸不平,但墙体厚度仍然达到一米多厚,上面还有一个个窗户,据说,那是当年用来观察敌情的。残垣断壁上,一个个圆形的小洞特别显眼。村里老人告诉导报记者,古兵营是土制的,当年建造时需要用竹竿来支撑,这些洞就是竹竿留下的。

尽管遗址只剩下一面面土墙,内部结构都已消失不见,但仍能看出当时的房间布局。“你看,这是军械库,那是守将房,还有演武场。”老人指点着说。

有村民将楼内空地利用起来,种起了胡萝卜和大葱。在残墙的守护下,这些菜苗长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绿色的菜苗和黄色的土墙,形成强烈对比。

猜测:古兵营是陈元光建的行台?

这座古兵营,又称人和楼,是漳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介绍,古兵营建于明嘉(靖)、万(历)间(-年),兵营现存有人和楼、附楼、山寨等建筑。人和楼占地十亩,系由外围和内楼组成的平面呈长方形的土楼,外墙厚1.1米,残高约6米。内楼在中间,宽45米,深24米,外围前后各三间、两侧各四间,总宽90米、深75米。西北角另凸出一平面约10平方米的三层方角楼。楼门匾刻“人和楼”三字(已失)。

楼外东南侧相距50米处是附楼,乃一长约30米、宽8米的土楼。今人和楼及其附楼内部诸多结构已被拆,破坏严重。行台后山、南面“寨仔山”上各有一座山寨,均为唐代“人和楼”守军的烽火台和哨所。

在当地,古兵营又被叫做陈元光屯兵处。当地人介绍,这就是当年开漳圣王陈元光在漳浦佛昙建的行台(也称巡逻处),是他屯兵的地方。取名“人和楼”体现陈元光勤政爱民的理念。这座行台历史有多年,之后宋、元、明、清也曾在这里驻兵。“行台院内有一个‘朝天鲤鱼’的石头景观,陈元光诗句‘朝天锦鲤鱼’描写的就是它。”当地人介绍。

学者:行台有四座其一在佛昙

据记载,唐朝开漳圣王陈元光担任漳州刺史后在漳州郡辖区内建置四个行台,西边位于平和灵通山,南边是在诏安,北边在天宝松州保,东边就在漳浦“佛潭桥”,即现在佛昙镇。漳浦县陈元光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陈志平结合史料和实地考察,认为轧内村古兵营就是其中一个行台。今年7月他曾撰文表示:“轧内村古兵营位置,是古代从广东经漳浦到泉州的沿海必经之道,即古代官道。在此建行台,既占据南北交通要塞,又镇守大片海疆要地。”

而对陈元光文化颇有研究的漳州市委党校教授何池表示,“陈元光在漳浦佛昙行台屯兵,经常亲自到此地巡视,还写了不少诗。如《晓发佛潭桥》、《题龙湖五首》、《祀后土》等诗中描写巡视佛昙行台的情景”。何池说:“轧内村与开漳圣王陈元光还有血缘关系,但是,根据目前的史料还不能考证这座行台就是位于轧内村的古兵营。”因为过去历朝都在这个古兵营屯兵,是否陈元光建的,这还需要对古兵营的历史进行进一步挖掘考究。

漳州市文史学者许初鸣也表示,轧内村与陈元光关系密切,古兵营是陈元光屯兵处完全有可能的,但需要进一步考证。

规划:将再现兵营演武盛景

据了解,当地在打造“鉴湖古风”品牌过程十分重视古兵营等历史文化遗产。目前,当地已经初步规划,要对古兵营进行保护和开发。

规划方案中,在保护古兵营遗址的前提下,以兵营氛围的营造为设计要点,利用基地现有水面,借助主题雕塑和古朴的地面铺设,再现大唐盛世的将士雄风以及兵营的雄伟。兵营内部将设置演武场,定期举行当地特色的绝活表演,集观赏性、体验性于一体。

导报记者沈华铃赖雅红张伟华文/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adaobaoa.com/bbzz/147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