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需要纪念日,是因为常常忘了开始的模样。
年3月30日,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暨年全国马拉松锦标赛鸣枪开跑。同一天,台北国际马拉松赛也在进行中,而就在不久前的春节,两岸实现了首次台商春节包机。而大家当时都不知道,不久后将发生一场席卷全球的战役——抗击非典。
年,本该是一个令人难忘并影响深远的年份,但这些历史时刻,在生活的洗刷下却已变得模糊。
还好,那是传统媒体意气风发的年代,远方的消息与身边的日常并置,欢笑与泪水印在纸上,确确凿凿。世界风云变幻,但年这场“举全市之力”(时任市长张昌平语)举办的马拉松,确实毫无疑义地成为该年各大媒体所评选的“十大新闻”之一。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从此走进厦门市民的生活,如今走向它的十五周年。
回望年,我们由衷感谢所有参与其中的媒体和媒体人,他们一步一步追踪着厦马的诞生与成长,担负了向民众普及马拉松知识的责任,扩大了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为厦马记录了历史,透过这些吉光片羽,我们得以一窥厦马最初的模样。
(以下图片及版面的版权归来源报社所有,有关文字引用自相关报道。)
一石千层浪旧貌换新颜
《厦门日报》刊出“马达”的来信后,“环岛路上跑马拉松”这个建议引起了很大的回响。在市政府的推动下,厦门市体育局在年12月20日正式向国家体育总局提交正式申报材料,争取在3月底举办国际马拉松。
(厦门日报,年12月20日,头版)
十天后,国家体育总局田管中心作出批复,此时,距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举办之日只有整整3个月。年1月6日,在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暨年全国马拉松锦标赛组委会第一次成员会上,时任市长张昌平强调,要举全市之力、以百米冲刺的精神和速度来办好这项比赛。
“举全市之力”这一说法确实不假。在得知厦门将举办国际马拉松赛的消息后,市民就投入了极大的热情。首先是世贸商城发起了“每人捐出一元钱,为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添砖加瓦”的倡议,消息见报后引起了市民极大反响。1月18日,“百万人共挺马拉松”系列活动在世贸商城拉开序幕。
(厦门日报,年1月19日,头版)
同一天,民族路、大学路的整治工作也正式开始。赛道经过的这一段,有的地方路面不平需要进行整修,有的地方围墙破旧需要拆墙透绿,有的建筑占据了人行道,属违章搭盖,需要予以拆除。
(厦门日报,年1月23日,头版)
另外,位于民族路沿线的13座万伏电塔也全部“退役”,改为地下电缆供电。
(厦门晚报,年2月18日,第2版)
这段长约1.9公里的道路上近幢建筑经过清洗、上漆,整个街景焕然一新,更加彰显了其特有的闽南传统建筑风格和人文景观。
(厦门晚报,年3月11日,头版)
马拉松赛道整修期间,厦门大学一位退休的老教授,骑自行车察看赛道,用照相机拍下该修整的段、点,把照片寄给了组委会办公室。整治民族路时,一个12岁男孩认真做母亲尽快搬出住所的工作,借住在亲戚家,以确保整治工作的如期完成。此类佳话不胜牧举。
为了给即将开赛的马拉松选手提供优质的大气环境,市环保局等部门联手对“扬尘”和“汽车尾气”进行集中整治,并出台了具体措施。在海上,环卫工人“地毯式”地清理海上垃圾。
(厦门日报,年3月26日,第11版)
经过“海陆空”全方位的环境整治和装扮的厦门市,面貌焕然一新,处处花团锦簇,可以说,这个盛大的节日,为营造一个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提供了契机。
全民参与长跑俱乐部与“花样马拉松”涌现
随着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临近,鹭岛掀起了一股跑步热。各个单位积极举办跑步比赛,长跑俱乐部不断涌现,也出现了很多有趣的“马拉松”类型。
厦门电业局“马拉松”长跑俱乐部:
(厦门日报,年3月23日,第8版)
市消防支队迎春马拉松比赛:
(厦门晚报,年2月6日,头版)
“垂直马拉松”:
(海峡导报,年3月2日,第3版)
“托盘马拉松”:
(海峡导报,年3月12日,第6版)
值得一提的是,《厦门晚报》与有关单位合作,于3月2日举办了“市民马拉松”,为长跑爱好者提供了一次热身的机会,让一般爱好者感受马拉松,同时普及马拉松知识,扩大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影响。“市民马拉松”设10公里和半程马拉松两种赛程,线路参照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当天共有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不少参赛者在赛后纷纷给主办方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厦门晚报,年3月2日)
向国际标准看齐高起点实现
作为当时国内除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之外仅有的由国家体育总局田管中心与当地市政府联合主办的马拉松大赛,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从一开始就向国际水平看齐。继1月21日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之后,2月15日,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在香港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的马拉松爱好者发出邀请。
(厦门日报,年1月22日,头版)
与此同时,组委会代表团也在抵港第二天考察了渣打香港马拉松赛,向香港业余田径总会“取经”,还跟赴港参加比赛的马俊仁进行了交流。
(厦门日报,年2月16日,头版)
体育局的几位团员负责竞赛和运动员,他们全程参加了香港马拉松的几次技术会议,还沿着赛道考察了一遍。还没离开香港,他们就提出了竞赛组织的初步调整方案。
另一方面,市体育局经过和中国田径协会交换意见,决定按国际惯例运作,通过国际经纪人与世界级顶尖高手谈判,邀请他们来厦参赛。最终,参加首届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全程马拉松的世界优秀选手有来自8个国家的19人,其中男运动员13名,女运动员6名。
(海峡导报,年3月27日)
组委会最开始所设定的目标——有一万名选手参加比赛,境外人士上千,国际一流好手10以上——最后都实现了。
大篇幅报道年马拉松赛出土
为了迎接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到来,各大本地媒体可说是卯足了劲,策划了异彩纷呈的专题和马拉松专版,在追踪组委会最新工作进展的同时,也给市民上了一节马拉松的普及课,更钩沉出年厦门市的第一次马拉松。
这些专题包括:《厦门日报》的“你‘马拉松’了没?”,《厦门晚报》“市民马拉松赛”的配套专题,《厦门商报》的“聚焦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海峡导报》的“备战马拉松”。
(厦门日报,年2月22日,第6版)
(海峡导报,年3月11日,第5版)
(厦门日报,年3月14日,第9版。在当天专版上,公布了首届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口号“厦门马拉松,有你更成功”,同时对候选吉祥物进行公示。)
通过这些专题,很多人第一次知道,原来在45年前,厦门就曾经举办过马拉松赛。
年12月14日,厦门市首次真正意义的马拉松赛在厦、集公路上举行,这在福建省也是头一回。参赛者由厦禾路市体育场出发,从后江埭至吕厝之间往返4次,最后跑回体育场,全程42.公里。人参加了这项赛跑,超过95%的人跑完全程。厦门大学化学系的学生吴树荣以2小时54分10秒8的成绩夺得冠军,只比全国纪录差一分多。
(厦门晚报,年2月12日,第16版)
经由张昌平市长的建议,组委会邀请吴树荣担任首届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鸣枪嘉宾。
(厦门日报,年3月23日,第8版)
节庆的版面定格最美赛道上的奔跑
3月30日,首届厦门国际马拉松赛鸣枪开跑,各大媒体无不动用了多个全版来呈现,把此次赛事的热闹和精彩尽收其中。
(厦门日报,年3月31日,头版)
(厦门日报,年3月31日,第8版)
(厦门商报,年3月31日,第4版)
(海峡导报,年3月31日,头版)
(海峡导报,年3月31日,第6版)
(厦门晚报,年3月30日,头版底版跨版)
(海峡生活报,年4月2日,A9)
余音缭绕为了更好的再出发
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在观摩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时说,举办国际赛事对于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际交流都十分重要,世界上很多著名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传统赛事。要让全世界都了解厦门,“体育是一个好的媒介”。
赛事结束后,市民间、媒体上对于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讨论持续燃烧。媒体从体育经济、城市形象、旅游业等方面探讨厦马的作用,市民则为了下一届赛事出谋划策。在厦MBA班所做的一项马拉松赛问卷调查显示,本次赛事的知晓率达到了78.6%,直追知名度最高的“9?8”投洽会(85.2%);关于马拉松赛对厦门的影响,70.2%的被访者首选“城市知名度”;有67.5%的被访游客明确表示将在未来一年内携家人重返美丽的环岛路;66.7%的本市居民认为城市街貌和绿化景观得到显著改善,并表示满意。
(厦门日报,年4月1日,头版)
(东南早报,年4月6日,第22版)
(厦门商报,年4月4日,第12版)
(厦门晚报,年4月1日,第5版)
彩蛋
熟悉的会标和现今陌生的吉祥物,听听设计师说说她们背后的含义。
(厦门日报,年1月17日,头版)
设计师陈光前:通过抽象的设计手法提炼出马拉松赛跑运动员的形象,巧妙地由太阳、白鹭和海浪的图案构成,体现出厦门的地域特色,同时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地球的背景,则体现出本次赛会的国际性特点。
(厦门日报,年3月21日,第8版)
设计师康兵:白海豚这一国家级保护动物,善良、憨态可掬,常跃出水面与人嬉戏。厦门的东南部海湾是白海豚的栖息之地,这次厦门举办国际马拉松赛,大半的路线都经过白海豚生活的地方。“新新”就是一只跃出水面的海豚,穿上鞋参加马拉松,以此表现全民参加马拉松的热情。
延伸阅读:
厦门国际马拉松“荣耀15”系列报道(二)
厦马所见证的那些“第一”
栏目简介
有此一说:接受高质量的来稿、来论、专栏等,但不代表
丁丁runner的立场译一得一:个人编译国外有关跑步的文章
跑步舆情:丁丁runner写的重大赛事、月度赛事综述等跑步舆情报告
合作推文:以
丁丁runner为官方合作自媒体的赛事推文、合作内容发布等赛事推荐:为跑者推荐什么值得跑的赛事、活动等,属于发布、广告等。
赛事钩沉:赛事史料、选手历史、马拉松文化沉淀等
内容转载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adaobaoa.com/bbzz/14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