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悟语:
“光靠着销售别家技术的产品,并不具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有自己的研发能力,进行自主研发,才能真正在行业站稳脚跟。”——浙江建科减震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森林
样本意义:
SPRING
这是一家让人心生敬意的小微企业。无论是研发投入上的大手笔,还是苦心孤谐、自立自强的研发精神;无论是循序渐进的踏实作风,还是志存高远的企业目标,都不得不让人击节点赞。它书写了一篇从“跟跑”到“领跑”的故事。
在柯桥区科技园里,有一座巨型实验室。总长达28米,高达8.5米,入地就有3米深。实验室里的各种实验装置,可模拟各种烈度下的地震和台风引起的剧烈风振发生时,对房屋内部结构的破坏力。
就是在这里,诞生了令业界为之惊叹的一款款技术先进的房屋减震“阻尼器”。“通俗点说,我们自主研发的阻尼器,是给房屋装上像汽车一样的避震器,提高房屋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浙江建科减震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森林边指着设备边解释说。
纵观建科减震这6年的发展之路,“循序渐进”四个字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早期的行业小白,到后期的自主研发,建科减震在这一小众领域,一步一个脚印,成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机缘:懵懂涉足,从销售产品入手
国内将“阻尼器”消震技术运用于建筑、桥梁、铁路等工程,始于年。艰难的是,由于领域小众,整个市场并不是那么风生水起。
“这是个很窄又很专业的领域。”赵森林回忆起当初涉足这一领域的缘由:“最早是听我朋友说起,感觉技术含量很高、市场发展潜力也有,去日本东京参加了一次技术交流会后就决定干这行了。”
投身“阻尼器”行业前,赵森林就职于当地一家钢结构领域的上市公司。虽然同样用于建筑,但这两件事其实大不相同。
“从哪里入手?”“技术原理是什么?”一系列问题反复出现在赵森林的脑海:“当初对阻尼器纯属兴趣,认知方面其实是一片空白的。”
面对这一技术含量极高的领域,赵森林丝毫不敢懈怠。他从网上下载了很多国内外的相关科研论文,一篇篇查阅研究,有时候一看就是一整夜。
有一定的理论认知后,赵森林开始找场地、凑资金,事无巨细,一手操办。年,光杆司令的他,在懵懂之中,成立了建科减震,独自摸索前行。
“阻尼器在建筑抗震方面作用很大,但目前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较少,这项技术如果能在工程应用中推动起来……”赵森林跑去行业主管部门,汇报这项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路径和方向。
听完他的想法后,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立马致电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巧的是,当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也正在做减震产品的研发。
一旁闻风的赵森林当即要了建研院的联系方式,一个“飞的”,说走就走,直冲目的地。
介于企业刚起步,赵森林选择直接引入技术,获得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在阻尼器领域的一个产品技术授权。此后,建科减震逐渐活跃在“阻尼器”的朋友圈。慢慢地,单一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赵森林开始与更多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逐步丰富产品线。对行业无限憧憬的赵森林,开始寻求属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魄力:投入万元,建平台研发新品
“光靠着销售别家技术的产品,并不具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有自己的研发能力,进行自主研发,才能真正在行业站稳脚跟。”有了设想后,雷厉风行的赵森林说干就干。
招兵买马、规划设计方案、定制各类实验装备……年,斥资多万元的科研项目实验室,顺利落地建科减震。正是这间实验室,为企业的发展拉开了序幕。
那一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届减隔震应用技术培训班在绍兴柯桥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名建设主管部门领导、专家现场参观了减隔震装置的生产和试验情况。望着眼前的这间实验室,国内外科研学术界专家大为震惊:高速拟动力实验装置、液压系统、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等一应俱全,甚至比一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更加先进。
一时间,这间实验室开启了吸“才”模式,科研界人士纷纷过来考察交流,参与研发讨论、交流研究经验。技术力量建立建起来了,研发品类又该如何选择?
经过一番市场调研,建科减震将第一个研发产品锁定为非线性流体黏滞阻尼器。“这是业内公认,技术要求非常高的一类阻尼器,国内也只有极少数几家企业在研发。”赵森林介绍说。
由于研发难度较高,产品的研发进度一直停滞不前。为了破解困境,赵森林带着研发团队经常去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召开的“国际构造工学会”上,他们遇到了全球最大的阻尼器生产商,日本KYB株式会社。
当天,建科减震研发团队随即向KYB株式会社表露想去拜访学习,但遭到日方婉拒。第二天,渴望探究研发技术的赵森林,再次主动出击,向KYB再次提出考察想法,日方最终勉强答应。然而当建科减震阐述他们对黏滞阻尼器的研究方向时,日方却只是表面应付,并没有给出实质性意见。
无奈之下,建科减震研发团队抱着掘地三尺的信念,继续埋头研发。一年、两年、三年……在无数次的模拟试验中,这款产品终于成功面世。从一知半解,到自主研发,建科减震的转折点,于此出现。
颠覆:技术超前,成为业内“香饽饽”
“漫长的研发过程,其实是在助推我们对行业的认知。以前我们是以土木工程的理念在研发产品,其实这是个机械设计的概念。”对于能在思想上有深层次的转变,赵森林显得格外兴奋。
乘胜追击的建科减震,在产品研发路上,不曾停息片刻。继粘滞阻尼器后,建科又锁定了另一款高技术产品,高性能超小型剪切阻尼器。
年,赵森林再次带着研发团队来到另一家行业大佬、日本铸造株式会社交流学习。不同与过去的弱势状态,这一次,赵森林和他的研发团队展现了不同的实力。
那天,听了建科减震在阻尼器方面取得的研发成效以及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后,日方在会议期间临时更换了会议场地,由原先小得只够容下一张沙发的会议室,换成了一间高级的大型会议室,也详细地向建科介绍了日本铸造的技术和业务领域。
就这样,拥有核心技术和国内市场的建科减震,以势均力敌的姿态,成为了日方的座上客。收获颇丰的建科减震,加之第一款产品的研发经验,仅用了一年时间,就超水准完成了新品研发。
“我们的超小型剪切阻尼器,它的延性和疲劳性能指标超过国家规范要求的两倍以上。”说起这款产品,赵森林无比自豪:“目前在全中国,甚至全球来说,这项技术我们也是最领先的。”
沉积了许久的“阻尼器”领域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在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年本)》中,建筑减震阻尼器首次被正式列入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
更加振奋人心的是,今后,国家将强制要求高裂度地区以及地震重点监视地区的公共建筑必须使用采用减隔震技术的阻尼器,以提高房屋建筑的结构抗震性能水准。
这也是赵森林一直在等待的机会:“我们年的业务量,比上年增长70%以上,企业新的厂房也正在建造。这些年,我们已经做了充分的铺垫和准备,希望可以借此东风,在行业内大放异彩。”
导报记者汪希/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