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儒商研习社创始人——梁张义
伴随着年的结束,年来到了,在这辞旧迎新之际,大家不由得回顾过去的一年,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是各自赖以生存的工作,是的,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特别是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来讨论工作这个问题。
往年一到年终就会出现大量跳槽离职事件,但是今年比较特别,不是说人们都不跳槽了,而是跳槽的人确实减少了,是不想跳了吗?我想肯定不是,而是目前的大环境让人们躁动的心变得稍加理智了,毕竟生存不易。
这种变化说明了一个事实,也就是各经济学家所说的——康波周期,确实已经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造成相应的影响,跳槽这个曾经挂在嘴边的词,如今却被人们深藏心底。
但是在周期性波动中,依然有跳槽的,而这些跳槽的跟之前跳槽的大多数人不一样,首先我们来看看两位知名教授的跳槽事件,通过对他们的了解,我们就能分析出他们跳槽的特别之处。
年12月29日,随着储殷教授在网络平台上发布已经离职的消息后,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而后又爆出于强教授这个月也已经跳槽到北京工商大学于强,短短数天两位优秀的教授都跳槽到北京工商大学,是北京工商大学比二位教授原工作单位好吗?我想肯定不是,而是他们在突破自己事业的瓶颈,熟悉教育行业的都知道,教授也需要评职称,但是名额有限,竞争非常激烈,这种激烈程度不亚于一场商业博弈,由此来看,二人跳槽也就说得通了,跳槽后打通职场晋升的任督二脉,他们已经有足够的知名度,需要的仅仅是一纸盖有印戳职称评定。
二人之前都是国际关系学院(Universit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的教授,简称“国关”,地处北京市西郊风景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为财政部6所“小规模试点高校“之一,是以外语、国际问题为教学科研的全国重点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曾为诞生新中国第一批“将军大使”开办培训班;五十年代首创侧重外国当代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校;改革开放初期率先完成从单纯外语专业向复合型涉外专业的转型。
通过简单了解,国际关系学院是一所优秀的大学,如果从学校的各种通俗对比来说,肯定比北京工商大学更加知名,但是即使如此,二位教授依然选择离开,可见跳槽是他们的三思后的坚决选择,是他们一致认同的新登云梯。
储殷,年出生于吉林长春。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交换研究人员、比利时欧洲大学跨区域整合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经济学家、国际问题学者。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研究员、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专家委员会委员。著有《转型社会的法律治理:基层法院的结构与运作》、《嬗变与论争:公共治理转型的焦点问题》。
于强,年出生于山东栖霞。今年已经54岁了,比储殷教授还大11岁。
于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学士、经济学硕士、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品发表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凤凰大参考、腾讯大家、台湾旺报上,应邀参与中央电视台、深圳卫视、厦门卫视、广东卫视等多家媒体的节目录制,接受香港中评社、中国日报等多家媒体的访问。
作为中央四套《海峡两岸》的嘉宾,于强教授的主持风格备受观众喜欢——不慌不忙,面带微笑,侃侃而谈,一丝一微,恰到好处!这是观众对于强教授的评论,可见对他的认同和赞许!
通过对二人了解,不难看到,他们都是行业精英,已经处于金字塔顶端,他们的跳槽跟普通人的跳槽不一样,他们能力超强,知名度高,他们不愁找不到好工作,而且早就不靠工作挣钱养家糊口了,他们靠自己的能力早就赚的盆满钵满,但是他们想更进一步,也就是有更好的职称评定,所以才选择能够为他们解决这一晋升问题的北京工商大学。
儒商研习社通过常年对职场的研究,认为跳槽不是普通人应有的行为,跳槽对有真才实学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利好,但是对普通人来说无非是换个地方继续工作罢了,普通人想要拥有跳槽的真正上升机会,就要逆向思维,要在一个地方实现增值,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人才,这样才能更好的升华自己,这个时候才具备跟二位教授一样的跳槽机会,才能让自己未来的路变得更加顺畅一片坦途。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图库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