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好厝“创业达人”宣讲团的创新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翔安区委宣传部为积极配合推进农渔民转产就业,为全区转业创业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大力推进翔安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着眼于《翔安好厝边》这个品牌栏目及其辐射效应,抓住了政府、社会、企业各自“需求”的“共振点”,精心策划,探索出了一条“草根主演、群众参与、大众受益”转产就业的“智力帮扶”宣传新路子,既把传统的“好邻居”精神发扬光大,又把党委政府的“好政策”,把自己亲历的创业“秘笈”送到群众心坎上,同时借鸡生蛋,既营造了一个全民化、立体式的宣传格局,又孵化出在翔安百姓中留下良好口碑的又一“宣传品牌”——翔安好厝边“创业达人”宣讲团。
年,是翔安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翔安”关键之年。特别是为助力厦门滨海城市大空间构架的形成,翔安区建区十年来,已完成征地10万多亩,海域退养约14万亩,涉及21.3万名农渔民“洗脚上岸”,占全区户籍人口的80%,也是厦门全市6个区中最多的。这些人离开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大海。但是他们长期以来所养成的生活习惯、生产和理念,以及他们年龄大、学历低、技能单一等客观情况,必然成了他们转产就业的“紧箍咒”,必然成为摆在区委、区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如何在新时期、新背景情况下,抢占农村理论宣传高地,积极引导群众转变就业观念,勇于创业,引领更多的被征地农民和海域退养渔民投身创业和再就业,同时提升“小微企业”的影响力,共同推进美丽厦门建设带来厚重思考。
一、宣讲团的探索与实践
经过调研,滞约和影响转产再就业的进程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政府重行政轻自愿,一厢情愿,重视从行政上出政策、定方案、下目标,忽视了群众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群众更多的是被动的“受”,缺乏主动的“行”。二是重扶持轻引导问题,更多的是从政策倾斜、产业扶持、资金补助等硬件着手,缺少了对农渔民转变就业观念上的软件引导和奖优励勤方面的激励。三是在农渔民身份方面,尽管变为居民,但长期以来所养成习惯性生活、生产方式及新就业环境一时所客观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往往对再就业持消极态度等等。
究其深层次的分析,滞约和影响转产再就业进程突出问题的根源在于观念意识的问题。如何将“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理念贯穿到整个转产就业试点工作全过程,我们认为,抓住老百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adaobaoa.com/hxdbnr/14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