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危害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6323905.html
-09-09闽派艺术
1艺术启蒙童年时,千瞳表面是典型的乖乖女好学生,背地里却瞒天过海偷偷学画,最后因被老爸发现没收画板而告一段落。
启蒙老师是外婆!她是泉州有名的剪纸艺人,闽南宗教文化兴盛,民间祭拜的许多剪纸作品都出自她的手。小时候,她常常搂千瞳在怀,手里的剪子飞快游走,一朵朵牡丹花、一只只喜鹊呈现出来,令人欣喜。千瞳虽没继承外婆的衣钵,却沉醉于她的专注表情。外婆用一把剪子养活了5个孩子。
——千瞳12-14岁作品——
2弃“媒”从“艺”儿时的绘画梦因抵不过高考的压力和父亲的反对,画笔一搁便是数年。大学毕业后,顺利成为海峡导报的记者。十年的媒体生涯活色生香,转战了海峡导报、海西晨报、厦门晚报等纸媒,见识了各色有趣人等,开拓了眼界。
经过几年努力,最后成为厦门晚报《美丽周刊》主编,眼看事业蒸蒸日上,内心却更加焦虑——这种快节奏冲锋陷阵的生活,终究和其内心相悖。千瞳无数次梦想能卸下铠甲,回到前朝,过一种“逆城市化”的、充满艺术气息的慢生活。
年春天,游走江南,再次被苏东坡的那句诗深深打动——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我知道,对我来说,再光鲜的物质生活,都比不上内心的富足。
在画友的鼓励和家人的支持下,千瞳毅然辞去厦门晚报的工作,向内行走,开始专注于绘画,用画笔寻找心灵的净土。最终,如梦以偿地在江南朱家角古镇设立绘画工作室,让江南的气韵浸透全身。
从媒体回到艺术,如同陶潜从官场回到田园,众鸟归林的喜悦。那一阵子,千瞳时常临摹文征明小楷《归去来兮辞》以舒胸臆。
——《竹雀》——
——《春江水暖》——
3上下求索利用记者身份的便利,走访了厦门、杭州许多艺术前辈,如行为艺术家曾焕光,雕塑家陈文令、林春,画家林良丰、林榕、林岑、舢人、林深、陈彦舟,篆刻家金泉,书法家叶曼林、叶水湖、陈美祥、刘涛等……前辈们给出许多宝贵经验,对千瞳的创作和艺术欣赏有极大的帮助。
千瞳除了向跟随多年的老师张一德、余建忠学习宋画、人物画之外,还向篆刻家王守桢学习篆刻。年,有缘认识了民间佛画家林梵老师,并开始跟随他学习佛像画。从此对佛像画的爱一发不可收拾,千瞳花了两年时间苦练敦煌佛画线描、学习小写意观音画法、也逐渐临摹唐卡的开相……同时,也花了一年时间研究张大千、陈少梅的线条和用色。
因佛画机缘,千瞳也得了到刘海粟的再传弟子妙光法师的悉心指点。妙光法师毕业于中国美院,在他的鼓励和推荐下,后来到了中国美院进修花鸟。
——《蝶恋》——
——《蝶恋》——
——《回眸一笑百媚生》——
4游学江南千瞳现居住在上海,继续过着“半闲”生活,画画之余,养活弄草、听琴焚香、品茗雅集。上海国际化的艺术氛围、海派的艺术魅力、层出不穷的展览更是让其大开眼界、如鱼如海。
千瞳一次次跑上海博物馆,因为那有佛像雕塑展馆;千瞳一次次跑中华艺术宫,因为那有海派百年名家真迹——任伯年、陈洪绶、吴昌硕、任熊、唐云,一个个名字如雷贯耳,每一次观摩,都是精神飨宴!
苏州博物馆的“吴门四家”系列展览,每年推出一个特展,沈周、文征明、唐伯虎、仇英,千瞳在两百多幅唐伯虎画作面前,激动得双手颤抖,而仇英版的《清明上河图》,更让其难以入眠。
而苏州评弹、昆曲,那种细腻柔婉,都对千瞳的艺术创作产生滋养。觉得她就是典型的江南女子,引用佛经说法——如是如是!
千瞳向很多老师学习,但终究觉得绘画技能和美学理论不够扎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于是到中国美院花鸟班进修了一年,得到周灏老师、张赤老师和班主任邓小鹏老师的指点和鼓励。也对传统中国画用笔用墨、谋篇布局、气韵生动等有了更深一层认识。许江院长深挖“东方葵”意向,为一代人立像,他的学术精神也深深鼓舞着千瞳。
国美的学习偏向技法研讨,为了在美学理论方面得到充实,年进入了中国人民大学美术系研究生班学习。人大的学习,让千瞳系统地得到美学、艺术史、音乐、哲学等知识的滋养。
——《白度母》——
——《壁画-天王神威》——
5坚定方向千瞳画佛像,因为对禅宗、对宗教美学的浓厚兴趣,也因为多年来跟法师们交往获得的亲近感。禅,其实没那么玄,行住坐卧皆是禅。厦门妙法林寺法净法师、鸿山寺法云法师、紫竹林寺果决法师、禅心佛寺竹冰法师等,都以饮茶谈笑来给千瞳以佛文化的熏陶。
佛法有诸多法门,对千瞳来说,听着禅乐画佛像,就是“安住当下”、“执此一念”的最好的方式。而汇聚了千瞳的恭敬心的佛像画能供奉于寺院或者居士家的禅堂,引起慈悲感,也是一种无上功德。由于诸多善缘,千瞳的佛像作品供奉于厦门妙法林寺、鸿山寺、紫竹林寺等以及云南鸡足山(历史上的著名修行道场)的兰若寺。也被很多居士朋友收藏(也包括日本、澳洲等地友人)
千瞳的家里一直挂着叶水湖老师的作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般每年,千瞳都会有一两次长途旅行以及多次短途游览,在繁杂的社会待久了,需要时常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洗涤心灵,获得灵感。在上海的几年,千瞳走访了几十座寺庙,让心去亲近菩萨,那种慈悲感才会流于笔端。千瞳曾在终南山拜访隐士,在武夷山求教于道长,在泰山欣赏摩崖石刻,在庐山感受云海苍茫,在洛阳龙门泪洒佛前,在杭州灵隐陶醉于唐宋造像,在南京栖霞驻足千佛岩,在雪窦山赞叹于弥勒的欢喜,在香格里拉膜拜松赞林寺,在康定徜徉于南无寺,在泰国放生祈福,在印度观摩犍陀罗造像……不同地域的山水、宗教和人文滋养着我的内心,增加我的艺术底蕴。孟子说“吾善养浩然之气”,对于当代艺术人,我觉得应投身大好河山,从自然中汲取灵气,从而开朗,达到“观妙”的境界。
——《敦煌系列-普贤菩萨经变图》——
——《南海观自在菩萨》——
6艺术与人文中国书画的学习和创作,既要重乎技,同时也要进乎道。要重视画家自身综合学养的修炼,善于吸收,尊重传统,渐养渐悟。中国的书画艺术是一种饱含人文精神的艺术,作为书画工作者不能缺失的是人文修养。那么,人文修养是什么东西呢?不但书画家,我觉得从事所有艺术门类的人,都有一个人文修养问题。人文修养应该包括知识修养和人格修养两个方面。中国是儒家的国度,孔子在儒家经典中就多次强调修身问题,通过修身养性而具有君子之德。
知识修养——
首先是哲学及美学等知识的修养。哲学是美学的渊源,一个书画家不能不关心哲学,不关心美学。其次是文学和历史的修谈谈我理解的书画艺术与人文素养。
作为一个中国画家,如果你没读过什么书,那你可能像王冕那样一辈子就画梅花。王冕也是个好画家,但王冕不是个伟大的画家,他的高度不够。黄宾虹首先就是个读书人,是个学者,而后是个艺术家、画家和书法家。齐白石一生活了九十多岁,他曾写文章说,“一息尚存要读书”。为了抓紧时间读书,还刻了方章,叫“恨无长绳系日”,恨不能拿一个长绳子把太阳系起来不让它落下去。李可染也是爱读书爱用功的人,他说“七十始知己无知”,又刻了方印叫“白发学童”。
人格修养——
古语云“人品如画品”,对一个书画家来说,人格修养也非常重要。我们整个社会是俗病占上风,一个人一旦从事了艺术之后,就要用一双自己的眼睛审视这个世界。特立独行,王小波写了一本书,强调了一种精神,一个人应该有一种特立独行的状态。王小波早逝了,但他的精神境界确实是不低的。这就要有自己的眼睛,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知识分子跟一般常人的差异是,知识分子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艺术家应该是知识分子的一员,艺术家中的书画家,他首先是知识分子这个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应该具有人文关怀精神,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意识,一种诗人的情怀和状态。
当然,艺术家讲究个性的迸发,但中国人对个性的张扬是以不损害他人为基础,它是有内省的,有德行的和讲仁义的。
——《罗汉系列》》——
——《罗汉系列》》——
7佛学·佛心石窟之美——
神性与人性融合:佛教造像要遵从教义的规范,使形象与人间保持距离,具有一定的神性,使人望而起敬,但又不能冷若冰霜,需有人间气息才觉得可亲可信,介于人神之间最有魅力。南北朝及唐代大多数成功的佛像雕塑,恰在神与人之间,所以颇具魅力。像洛阳龙门石窟的大佛,面圆润丰满,目广长有神,口角微含笑意,显示出内心的宁静、胸怀的博大,给人以慈祥、亲切、崇高、稳重之感。我曾久久站在这尊雕像前,泪流满面。
环境与心境结合:石窟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环境的艺术。石窟环境几乎无例外地都选择在远离闹市的山清水秀之处,环境本身就给人一种世外桃源感觉,与佛教绝情洗欲,向往彼岸佛国净土的主张相吻合。如敦煌莫高窟,在茫茫沙漠之中,鸣沙山下一湾溪水环绕,绿草如茵,沿山开窟造像,佛国净土的幽静美丽,会给千里跋涉越过荒漠前来朝圣的信徒们以强烈的感受,好像他们真的来到另一世界。
佛像之美——
佛教艺术是一种象征艺术:象征当然需要一种可视形象,但其更深层的含意并不能从形象本身直观地看出,而是需要就形象所暗示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意义方面去领悟。
佛教形象意在引起崇奉者的崇高感,从而轻视自身,向往佛国世界。崇高是伟大心声的回响,是对被崇拜者的尊敬、迷信。因此,佛教形象与生活原形明显有别,“无能见顶”是象征。
关于佛像艺术的思考:对于中国人来说,佛像画不仅仅是人们精神信仰的归宿地,而且是当代人群生存状态栖息之地,人们对佛文化的眷恋,如同孩子对母亲的牵挂和依恋,饱含着血脉相连的感情。也正是这份特殊的情感成为我创作的源泉,并激励着我在绘画上不断地尝试和创新!
我希望未来,我的创作基于的视觉阐释系统依然是东方文化的特殊视角,从传统佛像绘画的深厚基础出发,逐渐摈弃图式化的民间工艺做法,尝试大胆吸收一些当代语言,力图形成富有启示意义的当代佛像艺术,当然,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对我来说,如同拆礼物,是个enjoy的过程。
——《坐莲观音》——
——《静思观音》——
——《准提菩萨》——
路零说话千瞳姐姐是我本人特别喜欢的一个女艺术家,也许是因为我也信佛,所以在心里对画佛像的姐姐有了先入为主的好感,继而被她的温柔干练、得体大方,似林徽因一样的个性打动。或许这就是“我喜欢”是因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吧!
——艺术分享现场——
——艺术分享现场——
——艺术分享现场——
——千瞳简介——
千瞳,现居上海。进修于中国美院花鸟高级班。中国人民大学艺术硕士(在读)。厦门弘一法师研究会会员,厦门印友集成员,闽南文化研究会会员,海峡书画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女子书画会会员。
曾经于十年期间转战于《海峡导报》、《海西晨报》、《厦门晚报》等各大纸媒。参与“三昧文丛”、“五蕴文丛”等多部书籍的策划、编撰,并为“五蕴文丛”绘制封面。
自小酷爱绘画艺术,专注于佛像画,兼涉花鸟。受业于王守桢、林梵、余建中、张赤、周灏、邓小鹏诸先生,也曾得到画僧释妙光(师从海派画家袁拿恩)悉心指点。
不少作品见诸报端,《厦门晚报》专访(,5);《河南法制报》人物报道(,10);《河北当代书画》“艺海百家”专题报道(,7)。
作品参与厦门“百人书画联展”(,7);作品参与湖南省“心系家园,爱我中华”书画邀请展(,11);作品入选“第十七届中国当代书画拍卖专场”(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主办,,9);作品参与“大爱昭通”慈善义拍(,11,云南司法厅主办);作品参与厦门鸿山寺元旦慈善拍卖(,1,1)。
“善哉扇哉”扇面小品个展亮相海峡书画艺术博览会(.11.13-15);诸多佛像作品被国内外藏友及法师收藏,作品被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艺术学院收藏,佛像作品供奉于云南大理兰若寺、厦门妙法林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