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马巷的104岁化学泰斗厦大教授蔡启瑞

蔡启瑞是厦门马巷人,也是厦大最老的中科院院士,44岁“改行”,成为中国催化化学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经历传奇,是当年周总理用美国战俘换回的中国科学家和留美学生之一

他,执著于科研,曾三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这是国家级含金量最高的奖项

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蔡启瑞昨日安详辞世,享年岁。他是中国催化化学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同样熠熠生辉的是他无懈可击的人品,他温和、谦逊、干净,人们认为他是最不可能有“敌人”的那种人。

蔡启瑞的儿子蔡俊修教授向厦门日报证实说,父亲是10月3日7时26医院安详去世。

他的生平

蔡启瑞(年-年),翔安马巷人。年获厦门大学理学士,年-年留学美国,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哲学博士。国际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催化化学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

他温和谦逊干净

“像一泓清泉那样的透彻”

在岁的蔡启瑞辞世后

一些人伤感地认为

应该很难再有像他那样的人了!

这位马巷人让人望尘莫及的一点是:他一辈子都在使自己和名利场保持距离。他的同事说,当他遇到名利时,他不仅不会上前一步去争,反倒要“退后一步”。

▲高中时期▲本科毕业▲留美归国▲耄耋之年三次获得自然科学奖

爱国科学家是什么样的?蔡启瑞或许就是一个教科书般的样本。

在公众面前,蔡启瑞显得严肃还有点生硬,只有在化学世界里,他才是那位谈笑风生、身高1.83米的潇洒男人。

年,这位后来被公认为“中国催化科学研究与配位催化理论概念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出生在厦门马巷的一个贫苦家庭。

美军战俘换回的留学生

年被选派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留学。他用了三年时间拿到博士学位,准备回国。这时, 爆发了,美国政府规定,在美留学的理工科中国学生,一概不许回国。

年,在厦门橡胶厂技术指导

蔡启瑞连递六次离境回国申请,直到年,才拿到离境签证。最近发表的一篇纪念文章提及:蔡启瑞也是当年周恩来总理用美国战俘换回的中国科学家和留美学生之一,这批人中,最著名的就是钱学森。

从史料上看,年8月1日,中美两国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中国方面以释放11名美国飞行员战俘的条件,要求美国取消扣留中国留学生法令。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美国移民当局最终不得不同意放行,有一批留学生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蔡启瑞是其中之一。

不折不扣的“超人”学霸

蔡启瑞从小就是位不折不扣的学霸。陈笃慧的家和蔡家是世交,陈笃慧(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从事感光化学研究,年至今在厦门大学化学系任教,现为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在为公公百岁生日撰写的一篇文章说,从小,她就知道蔡启瑞很多“超人”故事,譬如说,躺在床上,可以把微分方程准确推算出来;下默棋,他一对二,居然都能赢;上课不记笔记,依然名列前茅。

蔡启瑞的学生廖代伟验证说,蔡启瑞在美国期间,是下象棋、打桥牌的高手,也是破解俄亥俄州首府报纸专栏上桥牌有奖征解难题的高手。

这位化学家其实还有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爱好:音乐。陈笃慧揭秘说,当时他从美国回来,耗时数十天,却带回大量的古典音乐唱片。

后来,蔡启瑞远离了这些爱好,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化学中。他书房里的灯光曾经让住在他附近的家人和同事望尘莫及:晚上他们要睡觉时,他的灯光还亮着,早上起床后,一看!他的灯早已经亮了!

年2月邓小平同志视察厦门特区时亲切接见蔡启瑞教授等

当时,我国的催化科学基本上还一片空白,而催化科学却是改变新中国化学工业和炼油工业落后的关键。为此,蔡启瑞毅然转行从事催化研究,尽管当时他在结构化学领域已有建树。

蔡启瑞(右)和唐敖庆(左)在一起

后来,厦大校方概括说,蔡启瑞的精彩科研之路由三大块组成:配位络合催化理论、固氮成氨以及碳一化学。他一个人获得过三次国家自然科学奖,这是国家级含金量最高的奖项。

年逾八十还自学电脑

外人眼中的“泰斗”、“院士”仿佛高不可攀,但蔡启瑞一生却都谦虚平和、与人为善,也淡泊名利,学风正派。

蔡启瑞在指导学生

其实,在年,76岁的蔡启瑞就主动提出“退休”降薪,成了“院士退休”第一人。但“退休”后,蔡启瑞依然天天都往实验室跑,他曾说,“其实,我这一生最爱的只是一间实验室”。

为了做复杂的模型结构图,年逾八十,蔡启瑞还自学电脑。他的邻居、厦大化学系教授王野曾说,蔡先生一直执着奉献,“好几次夜半,我被先生叫去处理电脑故障,总见到先生仍在伏案工作,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晚年学电脑绘制化学结构图

为了总结自己的学术思想为后人所用,年,已96岁高龄的蔡启瑞还常在电脑前打字到午夜,给《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化学卷中“蔡启瑞”篇的撰写者提供了近三万字的电子版参考资料,以致他的腿脚肿得让人不忍目睹。

身在病床还心系科研

年初春,蔡启瑞摔了一跤,从那以后,他几乎消失在公众视线里。最后一次出现,应该是年12月2日。

当天,近千人在位于厦大的会场祝贺蔡启瑞百岁生日快乐。通过录像,住院的蔡启瑞“祝厦大越办越好!祝催化学科蒸蒸日上!”据说摔倒前,蔡启瑞正在进行的研究题目是:为发展高效燃料电池的质子交换膜另辟蹊径。他需要在“有关酶的结构中寻找适合的氨基酸序列”。

后来他的长子蔡俊修回忆,那些犹如“达·芬奇密码”般复杂的模型图,在蔡启瑞住院时还一直活跃于他的脑海里。

思维还清晰时,蔡启瑞曾感慨,“我的手不灵了,今后不能打电脑了。我还有很多事要做,可是现在身体不允许了”。

最后一次“记者”的采访

鲜为人知的是,今年3月30日,在病床上的蔡启瑞接受一次“记者”采访——来自厦大附属小学、演武小学的两位小记者,他们在校长王志勤的带领下,采访了蔡启瑞。王志勤说,学校想用科学家的故事来激励孩子。

两位小记者之一的吴观秒昨天回忆说,他们走进病房时,爷爷的浑身上下都插着管子。爷爷的儿子趴在他耳边说:演武小学的孩子们来看你。第一遍用普通话,爷爷没懂,他的儿子又用闽南话说了第二遍,这回他懂了。

孩子们跟蔡启瑞握了手,跟他说:祝爷爷身体健康,长命百岁!这里有个插曲,吴观秒回家后把过程叙述给妈妈听,后者惊叫一声:“人家爷爷已经是岁了!”

孩子们送了鲜花后,便和蔡启瑞告别,严格意义上说,那次采访是在病房的客厅采访蔡启瑞的儿子。不过,当他们要离开时,孩子们决定和蔡启瑞再道个别。于是,他们再度返回病房。

吴观秒说,她感觉,爷爷眼睛里透露出“你们不是走了吗,怎么又回来?”的吃惊。孩子们向蔡启瑞挥手告别,吴观秒昨天说,爷爷的手被人托着,“好像和我们说拜拜”。小姑娘把那一幕记到现在。

但是,这次是真的了!这位如同“清泉般透彻”的科学家,真的和大家说再见了。

虽然蔡启瑞无法再继续他的科研事业,但他的科研成果,已让中国的催化科学迈出了关键的一大步,今天,我们惟愿离去的“蔡先”一路走好……

点底部“写留言”互动吧!↓↓↓

来源:厦门大学、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海峡导报整理:社坛君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社坛君

翔安社坛:关心您的关心。为您提供最及时、全面的本地资讯和新鲜事、身边事。

欢迎私信爆料、供稿!

联系

喜欢就点下↓↓↓大拇指!









































北京如何治疗白癜风
呼和浩特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adaobaoa.com/hxdbjj/23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