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在泉州舉行,讓這個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城市成為關註的焦點。在新的歷史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其承載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絲路精神歷久彌新。來自30多個國家的多名專家學者都認為,絲路精神是沿線各國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為共商、共建、共享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指明了方向。
歷史總在不經意間回眸。千百年前,一艘艘商船曾載滿絲綢、瓷器、茶葉沿着海上絲綢之路駛向遠方,如今泉州迎來了再次征戰海洋的機遇。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提出至今的一年多時間裏,泉州市充分發揮“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東亞文化之都”、“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和民營經濟發達等優勢,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率先提出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的工作思路和構想,做足古港古城、閩南文化、著名僑鄉等特色文章,啟動一系列務實研究和具體行動,年底,泉州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正式列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相信新海絲泉州將續寫新的輝煌。
新海絲建設的先行者
早在1年,泉州就在全國率先啟動“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6年12月,泉州“海絲”並入“絲綢之路(中國段)”,被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年12月,“海上絲綢之路”被列為我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年,泉州市委市政府抓住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機遇,全面對接國家戰略部署,成立加快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貿文化合作先行區工作領導小組,由市委書記黃少萍任組長,市長鄭新聰擔任常務副組長。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泉州海絲先行區的奮鬥目標和一攬子行動計劃,並逐步付諸實施。
“‘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提出和實施,對泉州人民乃至海外鄉親的思想產生了很大觸動,對區域發展的帶動效應逐步顯現。”黃少萍說,改革開放以來,泉州人民發揚“敢為天下先”、“愛拼才會贏”的精神,創造了聞名全國的“泉州模式”,經濟總量連續15年居全省首位。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泉州已具備改革先行活力、產業基礎實力、千年古港潛力、海洋資源承載力以及企業家隊伍魄力等基礎優勢。
去年,泉州在國內地級市中率先提出建設海絲先行區的戰略目標,並制定了《福建省泉州市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建設總體方案》、《泉州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先行示範區戰略規劃》,爭取獲得國家相關部委在政策和規劃層面的支持。目前,泉州建設海絲先行區正式列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成為“一帶一路”戰略支點城市。
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提出後,泉州在《總體方案》框架內,甄選生成一批支撐力、帶動力強的項目,涵蓋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經貿合作、文化旅遊發展、社團人員交流等領域,主要包括吉永泉鐵路、泉州灣航道二期、泉州新機場、中阿石化產業合作泉州園區、中興海絲路跨境電子商務服務平台、泉州當代藝術館、海絲國際文化交流展示中心等,初步構建起海絲建設的關鍵項目支點。泉州許多項目借助海絲建設的東風,取得顯著進展,收獲頗豐。比如,對接海絲進出口貿易大市場的新興業態蓬勃發展,中興海上絲綢之路跨境電商項目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實現交易額2億元,隨著出口、進口和自營產品官方商城三個平台陸續上線,預計至年交易額可放大至近百億元。
為了推進同海絲沿線地區的經貿合作,泉州以服務產業和貿易發展為目標,策劃生成一系列的博覽會和展會,在海外開展“泉州品牌海絲行”系列展銷、推廣、交流活動,深度拓展東盟、中東、非洲、南亞等重點市場,推進跨境電商等新商業模式落地發展,引導泉州企業拓展多元化銷售渠道,組團赴阿聯酋等國推介石化產業合作泉州園區。年泉州市與海絲沿線國家貿易總額達.6億美元,約占全市貿易總量的51%,中東和東盟已分別成為泉州市第一和第二大貿易夥伴,中東更是出口增長最快的市場(增幅27.2%)。泉州與海絲國家的雙向投資不斷擴大,截至去年底,海絲沿線國家累計來泉投資設立企業家,實際利用外資額52.96億美元,分別占全市總量的11%和22.8%,成為第二大外資來源地。泉州企業累計赴海絲沿線國家投資或設立辦事機構共計32個,投資總額萬美元,約占全市總量的13%。
勇當海絲“排頭兵”和“試驗田”
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泉州擔當“排頭兵”和“試驗田”,有力有效的從四大方面突破:一、推動多元文化交流。着眼於弘揚“海絲”兼容並蓄、合作共贏的精神,復興泉州古城古港“海絲”文化活力,聯合兄弟城市申報“海絲”為世界遺產,豐富“海絲”文化旅遊產品,加強對相關文化遺存、歷史傳承的挖掘和傳播。設立海外華裔尋根謁祖的服務平台,推出泉州與“海絲”沿線國家便利人員往來的政策措施。二、加快互聯互通。大力推動古港復興,優化港口發展功能布局,集中力量推進深水航道、港區泊位建設,加快灣航道二期工程、秀塗保稅港區人工島工程、圍頭灣航道二期工程等重點項目建設,努力打造海峽西岸重要的國際物流樞紐。提升泉州港的國際航運服務能力,支持航運企業在泉州港開通與“海絲”相關國家之間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支持泉州港與沙特阿拉伯達曼港等海上絲路沿線港口締結“友好港口”。推動泉州與“海絲”沿線城市主要港口互設辦事機構,拓展代理業務。三、建立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轉型升級,構建一系列承載“海絲”貿易的園區和平台。依托泉州產業集群優勢,設立海上貿易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和資源配置平台,擴大與“海絲”沿線國家在能源產品、工業原料等領域的國際貿易。引導品牌企業邁向國際,鼓勵培育境外營銷網絡體系,進一步暢通民間資本對外投資渠道,扶持條件成熟的產業環節向海外延伸拓展。支持中-阿石化產業合作園區等項目開發,積極引進“海絲”沿線國家的財團參與投資。依托“民綜改”優勢,擴大服務業開放領域,積極開展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試點,營造符合國際標準、平等準入的市場環境。加大泉州出口加工區、台商投資區等外向型產業園區在貿易自由化方面的改革力度,打造“海絲”先行區開放窗口,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和政務服務環境國際化。四、構建溝通協作平台。泉州積極承辦“海上絲綢之路品牌博覽會”等一系列交流對接活動,推動籌建“海絲”城市聯盟,逐步建立與沿線各友好城市、多邊國際機構等聯系協作的常態化機制,優先實施一批涉及海洋領域的國際合作項目,多渠道構建利於“海絲”跨區域合作、對話的開放型多元交流平台。
德化要敢於帶著夢想闖世界
早在宋元時期,福建德化瓷器就漂洋過海,樹立巨大影響,絲之路更多意義上是瓷之路,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間曾兩次到過德化,在德化習近平審時度勢,提出:“德化的發展最大優勢、最大的希望在於陶瓷,德化經濟發展要緊緊抓住陶瓷這一支柱產業,結構調整要圍繞特色來優化,要充分發揮德化當地的資源和產業優勢,大力實施扶優、扶大、扶強戰略,在企業改制、企業管理、工藝創新、技術改造、市場開拓、人才培養和產業鏈建設等方面狠下功夫,並不斷向工藝縣發展。要加強人才的培養,優化人才的使用,要不斷完善企業的內部管理體制,引導企業進行工藝創新,市場開拓,德化要敢於帶著夢想闖世界”。經過多年的發展德化擁有陶瓷企業多家,從業人員10萬多人,80%的產品遠銷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出口工藝瓷生產和出口基地、中國首個出口陶瓷質量安全示範區,同時被商務部授予“國家陶瓷產業外貿轉型升級示範基地”,而且很多藝術陶瓷備受各國收藏者青睞,目前,很多作品已成了中國對外交流的使者,被歐美40多個國家的知名博物館裏收藏,德化窯不僅是中國民窯的代表,更被國內外學術界譽為“世界官窯”。可以說,德化陶瓷是連接東西方貿易、承載東西方文明的橋梁紐帶,也是中國陶瓷走向世界的一面旗幟。在國內外的各種瓷雕藝術評比中捧金奪銀。柯宏榮、邱雙炯、賴禮同、連紫華等一批瓷雕大師的作品,被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人民大會堂等永久收藏。
德化陶瓷曾引發了整個歐洲尤其是皇室貴族的轟動,德化窯更被國內外學術界譽為“世界官窯”,德化陶瓷成為中國陶瓷走向世界的一面旗幟。德化陶瓷如何抓住歷史機遇再現新輝煌?宏益陶瓷雕塑研究所所長柯宏榮告訴記者,他將組織一批德化陶瓷精品在近兩年到歐洲宮廷和歐洲各大城市巡展,讓歐洲人感受到德化新瓷器的精美。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邱雙炯說,瓷之路要有新的發展,關鍵要對歷史的保護及對何朝宗等歷史陶瓷人物的弘揚。福建泉州順美集團公司總經理鄭鵬飛認為:“海上絲綢之路曾讓中國陶瓷走向世界,輝煌不能只停留在文化遺址上,當地的企業家更是要找準國際市場需求,讓更多今日的陶瓷也走向國際市場”。佳美集團董事長蘇堯棠認為德化企業有今天的發展,除了企業的努力外,關鍵還是要得益於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形成合力新海絲才會有新希望,多年以策劃運營陶瓷品牌的林冬陽、林國華等人則認為德化陶瓷再現輝煌,德化陶瓷不僅要把好質量、品牌策劃宣傳關,更關鍵的是用好人才關,現在的德化應該引進高端人才,讓他們註入陶瓷新文化內涵,讓每個陶瓷有創意、有生命、能說話。絲之路、瓷之路,對德化“世界瓷都”的夢想無疑是新的機遇,德化如何抓住國家戰略中的機遇?當地縣委書記吳深生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德化將從六個方面爭取新的突破:一是立足於德化的實際,把德化城鄉建設好;二是把德化的產業扶穩;三是要從更高的層面對接好、謀劃好“一路一帶”,努力申報世界陶瓷之都;四是要完善基礎設施,致力於互聯互通;五是文化保護與傳承,努力把一些德化陶瓷生產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列;六是以電商促進德化產業的轉型升級。
泉州海絲歷史之光
泉州的海外交通歷史,可追溯到幾千年以前的閩越人時代,並初興於唐朝,鼎盛於宋元兩代。南宋時期,我國政治經濟重心南移,推動東南地區快速發展。宋朝時,泉州與廣州成為我國兩大對外貿易主港,並與58個國家保持往來,東至日本,南到南海諸國,西達波斯、阿拉伯、東非等地,進口商品以香料、藥物、珠寶為主,出口商品則以絲綢、瓷器、日用品為大宗。元朝,泉州的海外貿易國家增加到近百個。在遊記中,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稱“泉州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
泉州港也成為中外各種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成為“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泉州港古稱“刺桐港”,有“三灣十二港”。“三灣”即泉州灣、深滬灣、圍頭灣,其中每個港灣中各有四個支港,組合成了十二個著名的海絲名港。
千百年來,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阿拉伯商人來到泉州,並將刺桐(泉州古稱)音譯為“Zaitun”,並揚名海外。同時,泉州人也下南洋過台灣,形成如今的中國的重要僑鄉和華人華僑主要祖籍地。數據顯示,90%以上的泉州籍華人華僑居住在與海絲密切相關的東南亞各國。
明清時期,由於朝廷實行海禁政策,泉州港隨之沒落,被人們遺忘,以致“Zaitun”在西方學術界成了未知之地,爭論不休,直到20世紀才被日本學者桑原騭藏重新證實。年中外學者組團來到泉州考古調查,驚嘆於眾多的文物遺跡和外來宗教石刻。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派出由50名專家和記者組成的海絲考察隊前來泉州考察,並召開“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最後認定中國是世界海洋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泉州成為無可爭議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數據顯示,泉州現存海上絲綢之路代表性遺產點18處,其中國家級文保單位15處,包括萬壽塔、六勝塔、石湖碼頭、美山碼頭、文興碼頭、九日山祈風石刻、真武廟、天後宮、磁竈窯系金交椅山窯址、開元寺、伊斯蘭教三賢四賢墓、清凈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德濟門遺址和洛陽橋;市級文保單位3處,即泉州市舶司遺址、來遠驛遺址和清白源井。
海上絲路泉州匯共識
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羅伯特勞倫斯庫恩強調,“一帶一路”理念的核心是促進文明共建,而不是沖突,互相尊重彼此對於發展道路的選擇,堅持合作共贏。在實踐方面,倡導和平對話,各方必須既要登高望遠,也要腳踏實地,把握各種合作機遇推動問題的解決。他說:“中國積極融入世界的外交理念理應得到掌聲。
土耳其馬爾馬拉基金會主席阿坎·蘇威爾說,縱觀歷史,海絲如同促進貿易和交流的“運河”,在東方與西方之間運輸貨物、人和思想。在過去幾個世紀裏,海絲起到世界經濟“中軸線”作用。在21世紀的新形勢和新環境下,中國計劃以一種恰當的方式復興海絲。這項計劃將在歐洲和亞洲之間建立新的經濟帶,對全球經濟具有重大意義,並對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產生關鍵性影響。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院長韓鋒則表示,此戰略不僅促進互利互惠、共同繁榮的良好地區氛圍構建,而且符合有關各方利益訴求。
埃及前駐華大使默罕默德·賈拉爾指出,中國是阿拉伯國家期望的出口國,阿拉伯世界是中國第六大出口地區,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建和蘇伊士運河的建設,將會是一次“新文明”的到來。他還表示,埃及非常期待與中國進行進一步合作,且不僅局限於海上絲綢之路。
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主席張松聲表示,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中,新加坡可以成為重要中轉、補給和維修中心;中國企業也可以以新加坡為基地,善用這裏的環球聯系網,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建立雙贏的合作夥伴關系。
斯蘭集團董事長丁宗寅作為阿拉伯後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於泉州市提出的“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的戰略充滿信心,走進阿拉伯市場有天然的親緣優勢,他們可以沿著祖先的貿易足跡,從哪裏來,又將貿易做回到哪裏去。與中東國家的石油產品貿易是集團經營的一項重要內容,而他阿拉伯後裔的身份也給了斯蘭集團更多商貿“福利”。
外交部原部長李肇星說,去年8月,在廈門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四屆海洋部長會議通過《廈門宣言》,主張構建更全面、可持續、包容和互利的亞太海洋合作新型夥伴關系。要實現這樣的夥伴關系,對接合作是最有效方式。21世紀海絲建設,需要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增強亞洲人進取海洋、經營海洋、發展海上合作的自信心,繼承和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精神。
福建師範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黃茂興說,在推進21世紀海絲建設進程中,福建要突出海洋特色,不斷優化海洋產業結構,重視發展海洋新興產業,深化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產業合作;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整合港口資源,突出互聯互通,加快對外通道建設,提升對外服務水平;要積極拓展區域合作,重點拓展與東盟的經貿合作,推動經貿文化交流對接,密切與周邊省份的合作,在交流互鑒中實現特色發展。
絲海追夢40多年的泉州學研究所所長林少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泉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規模大、規格高,對泉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而言,不僅僅是一次學習機會,更關鍵的是對泉州城市的一次檢閱,因此他希望海絲論壇在泉州舉行能形成常態化,以海絲高規格會議與沿線各國達成共識,促進泉州全方位發展,泉州真正借此機會,恢復刺桐港,重振當年雄風。?
本文選自年3月9日出版的第5期香港經濟導報,閱讀全文及其他精彩內容,歡迎訂閱經濟導報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