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阳治疗白癜风怎么样 http://m.39.net/pf/a_4575144.html
有人说,中国的父母是从不在意孩子感受的,最典型的就是穿秋裤——“我说我不冷,我妈觉得我冷!”
如果说秋裤至少还代表了爱意,但不少时候,当孩子们尝试着和父母沟通的时候,父母却当头泼下一瓢“凉水”,以致让孩子半天缓不过神来。于是,有孩子不解了:和父母沟通为什么那么累?
讲述
爸妈经常让我很无语
珊珊(化名,初二女生)
我自认为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还不错,在学校,我和同学、老师相处得和谐而友善。可是,一旦回到家里,当我尝试和老爸老妈沟通的时候,却常常发现自己有点力不从心。比如,当我告诉他们某一件事情让我很难过时,他们就会说:至于吗?你想太多了,心胸不要那么狭窄,那么多书看来白读了……
有一次,我跟老爸说:爷爷奶奶为什么特别重男轻女啊,只关心弟弟,对我好像从来也不闻不问,我觉得很受伤呢……话音未落,老爸就很不高兴地打断我:怎么受伤啦?!再怎么样他们都是你的爷爷奶奶,难不成你还要跟他们理论或是打他们一顿?
当场我就无语了,半天缓不过神来,同时,还觉得很绝望——老爸还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可经常也还是没等听完我说话,就把我狠狠地教育一通,根本不在意我的感受。
还有一次,老妈说要带我一起上街买新衣,说是让我选择自己喜欢的款式。可是到了商场,当我选中衣服后,老妈却挑三拣四,对我的审美各种嫌弃,最终买回的还是她认可的款式。既然带我上街,美其名曰“民主”,为何又不让我自己选择?
如果是同学、朋友不在意我的感受,我可以有所选择,和他们疏远甚至绝交,可是,对待爸妈却不能。哪怕是我偶尔耍耍小性子,他们就会责怪我不懂事,不孝顺,不知好歹……
反正,老爸老妈不时让我内心拔凉:他们为什么就不相信我会难过?为什么就认定我心胸狭窄、不知好歹?和他们沟通,真的好累!
点评
亲子代沟是客观存在
林瑛
老话说,三年一个代沟。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区区一年之差,在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方面就可能有着巨大的差异。何况孩子与父母之间,隔着的往往是超过四分之一个世纪的距离。很多时候,家长们自以为已经很努力地在和孩子沟通,却由于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细节,反而将与孩子之间的鸿沟划得更深了。
家长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常犯的错误如下:
说的太多,听的太少:很多家长,由于忙于家庭琐事或者缺乏耐心,没听清楚孩子说的话,就开始指点江山。原本孩子只是想要家人能知道自己内心的感受并且获取一些有用的建议,结果想说的话没说成,家长说了半天也没能搞清楚重点,当然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了。久而久之,孩子就觉得家长听不懂自己的话,也不能给出什么有用的建议,家长威信大跌。
道理太多,体谅太少:有时候,孩子受了委屈,希望从家长处找到共鸣和安抚,可是家长却没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看问题,也不能体谅孩子的苦衷,只是居高临下地说一番孩子并不需要的大道理。家长过足了教育者的瘾,孩子却多了一肚子的憋屈。
贬斥太多,鼓励太少:有的家长,对于孩子的一言一行,总要挑出一些毛病来才觉得甘心,有时候孩子一些情绪性的发言,家长也无视客观原因地上纲上线,对孩子的人品和德行一刀切地批判,一再地贬低训斥,却没有一点赞赏和鼓励,必然会对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包办太多,信任太少:有的家长嘴上说要孩子自立、长大,行动上却一次次地包办代替;嘴上说民主公平,行为上却一次次地独裁专断,结果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这样的家长,归根到底,要么是根本就不信任孩子,要么就是潜意识里不愿意孩子脱离自己真正独立。
建议
家长做耐心的倾听者
林瑛老师认为,亲子沟通需要双方的努力,作为家长要注意:
1.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人生导师随处有,真诚的倾听者却难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有各种各样的迷惘、困惑、压力、不满、痛苦和委屈。当孩子遭遇这些负面情绪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他们会向父母倾述,希望能从父母这里得到抚慰。而父母就该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接纳的宣泄环境,当一个最耐心的倾听者。
2.理解共情少说大道理
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在理解和体谅孩子的前提下,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引导孩子换到第三者的角度进行反思,会比直接的命令和说教更有效。尝试用“我理解”代替“你不该”,用“我相信你可以”代替“我觉得你应该”,效果会是天壤之别。
3.别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当孩子犯错时,可以对其行为进行方法性评价,但尽量别对其动机做负面定性评价,尤其是别轻易给孩子贴上道德品行的负面标签,否则很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要看到孩子错误行为中值得肯定的一面,不吝以大的善意去肯定孩子的动机,给孩子积极的暗示。而当孩子做了好事时,千万不要鸡蛋里挑骨头,再多的赞赏都不为过。当孩子获得了心灵满足时,自然会沿着家长期望的方向顺利发展。
4.让孩子为自己做决定
家长包办代替,往往是因为觉得孩子做不好、做不到。然而,没有了做的机会,岂非永远不会有做到的时候?不要害怕孩子犯错,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尝试错误中总结经验,在反复摇摆中走上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你的孩子也是一样。
拿出你的耐心,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充分的信任,当孩子摔倒回头时,能看到你的鼓励眼神;当孩子蹒跚前进时,能听到你摇旗呐喊,便已足够。
导报记者魏文/文杨靖/漫画(文章来自海峡导报/学堂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