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gzhuajiang.com/shishang/xinchao/22842.htm
百团大战赋
山东滕州彭文堂
盖闻抗击强敌,始发雷霆之怒;捍卫家国,宜振龙虎之威。当夫日寇凶狂,困我华北。推“三光”以扫荡,设“囚笼”而合围。存亡之际,舍我其谁?首脑高瞻,奏出击之号角;彭总拍案,揭大役之幕帷。
忆昔铁军集结,劲旅突进。破铁路看长蛇化僵尸,袭据点则堡垒成鬼魅。巍巍桥梁,烟灭灰飞;畅畅公路,转眼困顿。千里奔袭,布神兵如地网天罗;势如破竹,陷敌寇于无边战阵。
赞其余勇堪励,良机可乘。战涞、灵则同仇敌忾,会榆、辽则众志成城。将士浴血,扫敌顽以狂飙之势;军民奋志,断同浦以风雷之声。复我失地,硕果累累;反击扫荡,圆满功成。
百团大战,壮我华夏声威;半载鏖兵,重创倭奴锐气。三军信念倍增,宜表宜旌;一战力挽危局,可歌可泣。难忘元戎之功勋,难消血火之记忆。前仆后继,先烈之英风长存;不屈不挠,中华之正气永继!
-后起之秀
称誉后辈中的优秀人物。
《晋书·卷七五·王湛列传》
忱字元达。弱冠知名,与王恭、王珣俱流誉一时。历位骠骑长史。尝造其舅范宁,与张玄相遇,宁使与玄语。玄正坐敛衽,待其有发,忱竟不与言,玄失望便去。宁让忱曰:“张玄,吴中之秀,何不与语?”忱笑曰:“张祖希欲相识,自可见诣。”宁谓曰:“卿风流隽望,真后来之秀。”忱曰:“不有此舅,焉有此甥!”既而宁使报玄,玄束带造之,始为宾主。
范宁是东晋当时有名的学者,经常会有一些知名人士前来拜访他。他的外甥王忱二十岁时就很知名了,当时与王恭、王珣都流誉一时。有一次他到范宁家中拜访,正好有一个叫张玄的人也来到范宁家,张玄的学识渊博,也是当时一个有名望的学者。范宁认为王忱和张玄两人都是一时俊彦,想介绍他们彼此认识,就请他们互相交谈。
张玄整理好衣襟,等着王忱开口说话。结果王忱一言不发。最后张玄很失望地离去。范宁见到这种情形,便问自己的外甥说∶“张玄是吴中一带的优秀人物,你怎么不跟他聊聊呢?”王忱回答说:“如果他真的想要认识我,可以到我家来见我啊!”范宁听了,便说:“你的才智出众,真是后来之秀啊!”王忱回应:“没有您这个舅舅,哪有我这个外甥。”后来范宁告诉张玄,张玄就整饰衣冠,去拜访王忱,行宾主之礼。
古诗词里的中秋节
新疆乌鲁木齐李素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皎洁明月下,以一颗诗意的心,在唐诗宋词中悠然游走,从容而惬意。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如诗如画,静谧安详。月光如霜的庭院里,鸟儿静静地睡着了。多情的秋露悄然打湿了芬芳的桂花。诗人遥望一轮明月,万籁俱寂的深夜,不觉浮想联翩。哦,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那棵桂花树吧?而普天之下,此时此刻,人人都在望月思乡,思念远方的人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缠绵而深情,更是相思的绝唱。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思念之情在彼此心头缠绕。月光虽然晶莹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爱人。爱人啊,让我们梦中相见吧!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的《中秋月》感人至深。夜幕降临,浮云被微风吹散,皎洁的月光像水一样静静地洒在地上。月明星稀,银河看起来是那样的遥远,却听不到“河”水流淌的声音。美丽的月亮挂在天空中,像洁白的玉盘一样静悄悄地转动。诗人感叹,能与亲人相逢,今夕何等美妙。但明年中秋,我又会在何处赏月呢?是啊,人生漂泊不定,相逢时刻短暂,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珍惜。
遥望夜空,耳畔依稀,有人低吟浅唱:“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这是一首台湾民谣,名叫《中秋旅思》。它让我的心,越过海峡,飞到宝岛,飞到阿山里,飞到日月潭。哦,眼望明月,我心泪滴滴。
诗心如月吟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名家妙笔写中秋
山东滕州荆墨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中秋节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寄托着人们无限的遐思,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名家笔下的中秋节,则更令人神往。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多次描绘了大观园热闹的中秋夜。晚宴落幕,月上柳梢,贾母领着众人前去赏月作乐。书中写道:“当下园子正门俱已打开,吊着羊角灯。嘉荫堂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里面久候。真是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形状。地下铺着拜毯锦褥。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祭祀月神这个活动,严格来说只是拜拜月亮,祈求保佑,没有什么巫术色彩,可以理解为人与大自然的一种和谐。
周作人先生觉得举杯邀月只是文人的雅兴。他在《中秋的月亮》中写到,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帐要紧,月饼尚在其次。他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普通称月叫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饼水果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此刻中秋的意义,在周作人看来,吃月饼的重要过于看月亮,而还帐又过于吃月饼,这就是乡下人的中秋。
老舍先生对中秋的兔儿爷似乎情有独钟。他在《四世同堂》中写到,中秋节了,祁老人到街上去想买个兔儿爷给自己的小孙子,买点月饼、买两盆菊花回来。可是由于日本人占领,没有兔儿爷了,没有菊花可卖了,没有节日可过了。老舍还有一篇短文《兔儿爷》,文中写兔儿爷虽也系泥人,但售出的时间只在八月节前的半个月左右,与月饼同为迎时当令的东西,故不妨作得精细一些。况且小儿女们每愿给兔儿爷上供,置之桌上,不像对待别种泥娃娃那么随便,于是也就略为减少碰碎的危险。这样,兔儿爷便获得较优越的地位。
贾平凹先生的中秋之月,神秘而别有趣味。他在《月迹》中,展现了一幅幅中秋夜月色的淡雅图画,显示出明月慷慨的性格。此刻,山村儿童追逐月亮的踪迹,追到了院里,发生了谁拥有月亮的争执。随着奶奶出来倒酒、喝酒,证明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接着是他们又在院内、院外、河船、河的上湾、下湾,以及同伴眼睛里,全都发现了月亮,于是恍然大悟:“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孩子们为了得到月亮锲而不舍,最后他们的好奇心和爱美的心理,都得到了满足。
现如今,这些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已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但她的文化内涵始终如一,她依然代表着中国人崇尚团圆、和谐、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江海滨书画作品选登
江海滨,字宾,号新安艺舫,年12月生于徽州,诗书画感知者,现系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委会委员。作品曾在黄河魂、兰文化及西泠印社国际艺术节首届联墨展、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书画展、世界华人庆奥运名家书画展、中国电影百年书画大展等入展,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江苏美术馆、南京博物院、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念馆等处展出。作品被敦煌美术馆、银川美术馆、胡适闻一多彭德怀高凤翰故居、韩国碑林园、翰园碑林、中华障石岩碑林等地并被陈香梅、连战、马萧萧、霍松林等人士收藏。文博学家、原辽宁博物馆名誉馆长、《清明上河图》鉴定者杨仁恺及王琦、胡洁青、周韶华、朱颖人、郭绍纲、陈立夫、李铎、刘江及原常驻联合国代表凌青等为其题字。曾在《南京日报》《安徽日报》《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书法导报》《书法》《文汇报》《人民日报》等地刊发作品。
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江海滨其人其书其画宗和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诗书画俱能的大家,如宋徽宗、唐伯虎、郑板桥等。但随着各种艺术的分门别类更趋专业化,,这种全面的修养渐渐被忽视。近代以来,诗书画并进者,唯齐白石、吴昌硕等寥寥数人。及至今天,能诗书画同臻高境的艺术家更是少之又少。于是,诗书画的全才成为众多文人墨客所追求的维度,徽州人江海滨给出了他自己的一种实践和努力,在“以书入画,以画入书”、诗书画融会贯通的创作道路上不断探索。江海滨幼承庭训嗜爱书艺并受益诸师。他真、草、隶、篆皆能,而尤以行楷与草隶著称于安徽书坛。他早年对二王、米芾、黄庭坚等情有独钟,对《华山庙碑》《石门颂》《张迁碑》《史晨》等广为研习,从而形成了凝重浑厚、宽博舒展、寓巧于拙的书法风貌。可以看出,其隶书暗含着篆籀笔意,已脱去了汉隶“蚕头燕尾”的程式化特征,写出了草隶的朴质、原生之美。草隶之外,江海滨的行楷也别具面目。他吸收了“二王”、米芾、王铎、张瑞图诸家之长,在自然流宕之中,又融入隶书的劲健古拙意味。这是北碑南帖的可贵融合。观其行楷,熔金铸铁;赏其草隶巨迹,大气磅礴。纵观江海滨的系列书法作品,细细品味,无论是草隶还是行楷,可谓书风整体气韵清新、取法正统,字里行间透露出骨力遒美和灵动洒脱。观海滨的画,均为写意画,涉猎山水花鸟,色不过三,不仅追求章法更追求气韵生动。他的山水画不以外在绚丽壮观为旨趣,大而不繁复小而见旷远;他的花鸟画不追求写实逼真的本相,只求笔墨写意的概括性与情感性。小品拙朴而长幅凝练,注重留白飞白在书画创作中的合理运用,特别是国画中以计白当黑与知白守黑来营造空灵幽远之遐想意境。这也是中国画之笔墨精华与本质所在。江海滨极为推崇弘一、徐渭、朱耷、陈师曾,黄宾虹等大师,尤以陈子庄、黄宾虹为最。细细品味他的画作,转益多师而又自成一家,紧跟时代步伐而又不流于时弊,极富个人特色。这也与他特立独行的个性有关:“我不拜师不是自信自大,而是我的师从方式不同别家而已。凡三人行必有我师,所有好的书章报刊、经典名著,古往今来的史迹钩沉、所见所闻诸家大师切合自己发展方向的谨言妙悟,均视为师,师古师今师造化也。”江海滨提出“书着画,画着书”的创意理念,他的画将自己书法的墨法和笔法融于其中,使人觉得他的写意画简直就是一幅慷慨淋漓的苍劲书法。同时,江海滨崇尚中国文人的“道法自然”:“我不愿为画而画,也不苟求定格的山水与风景,同时也不追求山水画面的外在绚丽与壮观,只望通过山水以笔墨写自己的心性与情怀,是自己送给自己的对白,哪怕不是那么精致与华美甚或显得草率或迷茫,只要不粉饰不做作,真真切切,就是自己最完美的作品。”但愿他能在不断的努力下有更大的收获,艺术之路走得更远。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引语]从本书第一章起,老子就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但这个本原“道”,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呢?对此问题,学术界的解释不同,就出现“道”是唯心主义的和“道”是唯物主义这两种观点。本章中,老子进一步发挥第十四章关于“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的观点,明确地提出“道”由极其微粘的物质所组成,虽然看不见,无形无象,但确实存在,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在本章里,老子还提出“德”的内容是由“道”决定的,“道”的属性表现为“德”的观点,集中地描述了“道”的一些特点。一章、四章、十四章、本章和二十五章,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性质问题的重要篇章。
[评析]学术界一派观点认为老子的“道”不是物质实体,而是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这种观点有待商榷。我们的观点是倾向于“道”具有物质性的这种意见。因为老子说了“道之为物”,又说“道”中有物、有象、有精,这显然不属于观念性,而是属于物质性的东西。在以后的章节里,还将遇到此类问题。
此外,关于道与德的关系问题,老子的意见是:“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这里,“道”之所显现于物的功能,老子把它称为“德”,“道”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且内在于万事万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也就是表现了它的“德”,在人生现实问题上,“道”体现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