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洋年生於天津寶坻,祖籍山東棗莊。號一石、弘羊、京東印人,別署一石齋、洗心齋、吉金山房,世稱洪祥、洪澤。 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培訓中心教授、工作室導師,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院研究員、導師,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會“薪傳翰墨工程”首批專家組成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應用軟件項目”驗收專家組成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授課專家,天津市書協理事、篆刻委員會副主任,京東印社社長;擔綱全國第四屆婦女書法篆刻展、全國中青年篆刻家作品邀請展、首屆“萬印樓獎”國際篆刻大獎賽、“第二屆中華媽祖文化”全國書法篆刻展評委;六次全國書代會代表;多次應邀為党和國家領導人鐫刻印章;書法篆刻作品刻入碑林並流傳到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發表書論、印論二十餘萬字;近年來多次應邀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北師大藝術學院、西泠印社書畫篆刻院等高校講學。
作品獲獎
全國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 藝術獎全國第八屆書法篆刻展 全國獎中央電視臺“杏花村汾酒集團杯”全國首屆電視書法大賽 金獎中央電視臺“杏花村汾酒集團杯”全國第二屆電視書法大賽 蟬聯金獎全國第五屆刻字藝術展 全國獎全國首屆篆刻藝術展 金獎《書法導報》首屆年展 金獎全國第二屆扇面書法大展 銅獎“皖北煤電杯”全國書法大賽 三等獎全國第十二屆“群星獎” 銅獎“走進青海”全國書法大賽 優秀獎“航天杯”全國書展 三等獎“翁同和書法獎” 提名獎西泠印社第四、五、六屆篆刻評展 連續三次獲獎作品入展
中國美術館篆刻名家邀請展提名篆刻家翰墨傳承中國美術館癸巳新春楹聯書法展提名書法家“和平頌”神舟七號太空飛行藝術之旅搭載成功提名書家年《中國書法》年展暨當代書壇中青年60名家提名書家作品入展中國書協主辦的第一、二、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全國第七、八、九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八屆中青展全國第四、五、六屆篆刻藝術展全國第三、四、五、六屆楹聯展全國第三、四屆正書展全國第二、三屆扇面書法展全國第三、四、五、六屆刻字藝術展西泠印社首屆、二屆國際篆刻展西泠印社四、五、六屆篆刻評展專題介紹
中央電視臺以《翰墨千秋—新秀風采》為題介紹其藝術成就盛世收藏頻道以《廣取博采鴻鵠高飛—著名書法篆刻家劉洪洋專訪》為題介紹其藝術成就北方網·玲瓏閣藝術大講堂以《鴻鵠高志鳳凰涅槃—著名書法篆刻家劉洪洋專訪》為題介紹其藝術成就天津電視臺以《翰墨情深》為題介紹其藝術成就年《中國書法》雜誌當代中青年60名家學術提名年《書法報》青年實力書家提名年《中國書畫報》當代中青年代表書家提名年《書法報》當代篆刻名家批評30家提名《中國書法》《書法報》《書法》《篆刻》等報刊雜誌進行專題評介百餘次。
專集著述
《篆書臨摹與創作》《篆刻審美概說》《劉洪洋篆刻選集》《劉洪洋書法篆刻選集》《八屆國展精英譜——劉洪洋卷》《點擊名家——劉洪洋卷》《當代書法名家——劉洪洋卷》《書壇名家——劉洪洋卷》《當代印壇名家——劉洪洋卷》《聚焦名家——劉洪洋卷》《中國畫苑年度人物——劉洪洋卷》《中國書壇名家手卷系列叢書——劉洪洋卷》《當代中青年書家年度創作檔案——劉洪洋卷》《當代中青年書家年度創作檔案——劉洪洋卷》《名家臨名作——劉洪洋臨石鼓文》《印壇點將——劉洪洋卷》等《中國好書法——劉洪洋卷》《中國好書法——劉洪洋楷書30聯》
作品收藏
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故宮博物院、中南海、恭王府、西泠印社、中國藝術研究院、國家體育館、中國(齊齊哈爾)篆刻博物館、中國(廣西)篆刻博物館、韓天衡美術館、海峽兩岸漢字博物館、遼寧博物館、文字博物館、青田博物館、濟南博物館、順德博物館、萬印樓、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多家機構收藏。
榮譽稱號
獲“德藝雙馨”藝術家榮譽稱號第二屆中國書法藝術節百家精品展獲“中國書法十傑”榮譽稱號《書法報》海選獲“蘭亭諸子”榮譽稱號
曼生十八式/蓋銘:有滋味/壺銘:西周金文(略)
曼生十八式/蓋銘:天府之國/壺銘:上林銅鑒容五石重百廿一斤陽朔四年五月左譚造二百卌權第百六。
曼生十八式/蓋銘:樂且晏如/壺銘:喫墨看茶聽香讀畫,飲花臥酒喝月擔風。
曼生十八式/蓋銘:美意延年/壺銘:歲安長心且歡,一片冰心在玉壺。
曼生十八式/蓋銘:長宜子孫/壺銘:始皇詔量(略)
曼生十八式/蓋銘:乾坤萬物古者虛和/壺銘:周百鹿壺吉祥壽考,漢雙魚洗富貴矦王。
陶裏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劉洪洋
製陶,從舊石器時代開始,至今已有萬年歷史。距今年前的賈湖陶器刻符堪稱漢字體系已知的最早前身,而距今年前的良渚陶器文字刻畫更為生動傳神。一方陶印、一把紫砂壺,凝聚了中國文人氣質,傳承著民族特色,承載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精髓。 從藝三十年,書印耕耘,製陶、刻壺可算餘事,卻念茲在茲。甲午開歲,製陶印、刻紫砂壺遂成為一年的首要計畫,以探索印章材料的挖掘與創新,體驗陶中意蘊、壺中乾坤。“躲進小樓”,推掉稿約,息交絕遊,全身心去做一次陶藝之旅,完成一次與泥土和遠古先民的對話,幾有不知“今夕何夕”之感。積一年之功,終有今日之百方陶印、百把紫砂壺鐫刻問世。 商周秦漢,雖有陶印和封泥傳世,但以陶製印,史料無幾,典籍缺乏。真正動起手來,絕非易事,因此,前期準備工作尤為重要。我對潮州瓷、景德鎮瓷、磁州瓷等瓷器、陶器的燒製工藝及流程進行研究,深入窯中與師傅請教燒製方法,以資借鑒。為保證製陶成功,從選土開始全程參與。至於配泥、淋泥、漚泥、糍泥、雕模、製模、印坯、修坯、晾乾、施釉、燒製,每個環節事必躬親。弄泥漿,拉坯子,鑽火窯,其間辛苦,實難與外人道。而感受最深的莫過於鐫刻這一環節,刻石印時需金剛之力,刻陶印卻似飛燕起舞,力道相差懸殊。但燒製出來,把陶印與石刻的印蛻擺在一起比較,難分伯仲,甚至還有意外效果,令人殊感欣慰。很多師友、評論家看了之後,更是讚不絕口。 在紫砂壺的刻製中,我以經典曼生十八式為載體,融入個人對篆刻藝術的思考和認識,自覺頗有新意。首先,在紫砂壺刻製的內容上追求典雅,注重情趣,提升文化品位。紫砂壺形制各異,樣式優美,具有別樣的閒情逸致,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詞文與形制融合一體,別出心裁。膾炙人口的唐詩宋詞元曲,充滿哲人智慧的四書五經,以至金文、漢隸、魏碑,均是我取材的來源。力求把壺與生活、藝術、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使人一壺在手,唇齒生香,神飛萬里。其次,文字章法佈局與壺身巧妙結合。從古代拓片中汲取精華,多借鑒商周鼎彝等青銅器的銘文樣式。至於秦磚、漢瓦、錢幣、石刻,只要可取,悉用“拿來主義”,融入我之匠心,供我之驅使。品茗觀壺,二者兼得,如同欣賞古典拓片,氣息高古,讀之有綿遠的思古情懷。第三,刻壺形式既有繼承更有創新。明清傳統刻壺,一般衹在壺身上兩面刻字。為了增加壺的審美價值取向,我借鑒錢幣、瓦當等經典元素,增加了壺蓋刻銘,豐富了壺身形制上的美感。一壺在手,古意盡出,意蘊綿綿。 製陶印、刻紫砂壺、寫瓷,樂在與陶為伍;刻古文,書心聲,意在與古為新。於我而言,這不啻一次嶄新的藝術之旅,常沉浸于與古人的深度對話,時有物我兩忘之感!一年心血和勞作,終有所成,心生歡喜,不忍藏私,願與同好共享。
歲次甲午之冬劉洪洋於洗心齋
欢迎哪家白癜风好治白癜风遗传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fzxqc.com/hxdbls/12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