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晚小品里那个“胡建人”因为浓重的口音,让全国观众对福建人的普通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小品也许只是为了娱乐效果,不过昨天相关救援人员却因为这个口音,遭遇了一点点小麻烦。
按照火情报警人提供的信息显示,起火地点是在“西柯西湖路号”。也不知是报警的市民真的说不清“西福”和“西湖”,还是处警人员一时耳误,因为同安祥平街道有个西湖村,大家起初以为报警人所说的地点应该就在村子附近,可是当民警赶到西湖村时发现,附近并无火情,倒是看到远处有一股浓烟飘在空中。
最终大家确认后才得知,起火厂房位于西福路上,离西湖村直线距离差不多3公里。所幸最后火势还是被及时赶到现场的消防官兵扑灭了。(3月22日海峡导报)
如此幸运,让人松气之后还是感觉后怕:火情瞬息万变,现场又有十个氧气罐和乙炔罐,若再耽误片刻,这些“炸弹”一旦被引爆,那将演变成何等严重的事故?普通话不过关,关键时刻那可能真是致命的因素!
临了,记者热心授受“福、湖”的发音,普及一下当然好。但问题是,中华文字浩如烟海,下一次引起歧义的可能不是“福、湖”,而是其余字了,记者又能纠正或改变多少?再则,倡导市民学习规范的普通话是好,但毕竟有点理想化,带点方言味的普通话在所难免。普通市民也不太可能专门腾出时间去学习普通话。
对于个体来说,报警可能是人生中偶然中的偶然,有些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未必会报警。可是,对于处警中心就不同了,接线员天天忙的就是警情的接听、传达,偌大厦门,不仅本地市民有方言味的普通话,更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他们若带着方言味的普通话报警,岂不是更容易让人一头雾水?如果处警人员对于模糊口音“将错就错”地处理,那会有多少惨痛的“误会”?
笔者以为,市民可以“福、湖”不分,然警方出警必须准确无误。虽然处理警情大多比较紧张,但正因为非同小可,才不能模糊处理,不能忙中出错。对于方言味重,或者处警员因为其余原因没有听清楚的情况,就应该再加核实,譬如像上述案例中,可以询问是“福气”的“福”还是“湖水”的“湖”,也大抵能够搞清楚。尽管因此耽搁一点时间,可总比东门失火跑到西门救火要好得多。
除了人为过滤、求证某些容易引起误会的警情,其实信息社会,以科技定位在技术上好像也不是难事。不少城市似乎都建有手机定位报警系统,只要手机开着,警方就能找到报警人的大致位置,厦门警方在这方面不知道开展得怎么样了?另外,很多城市都有电线杆或路灯杆定位(上面有编码,市民报出编码警方就能迅速定位),厦门的路灯杆等也有这方面的定位功能,但不知道群众对此熟悉否,具体好用否?
“福、湖”不分是严重预警,虽然起于市民发音不清,然板子却可能打不到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号召大家要学习普通话,做到发音规范,但毕竟不能强求市民都能说出很溜的普通话来。因此,如何求证、核实信息,如何运用科技手段补上民众“福、湖”不分的短板,应该是摆在警方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议题!
一起观察美丽的厦门,共同期待身边的公共服务走向完善。
一群热爱厦门的时评人期待着您的北京中科白癜风“平安医院”北京中科白癜风出席健康中国公益盛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fzxqc.com/hxdbys/13063.html